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是中国教育尴尬语境捧红了发言人王旭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句“欲哭无泪”的内心表白,引发了公众对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离任无限的遐想。对于外界普遍流传的其可能被“潜规则”了的传言,onmouseover=showTips(event,this,1) onmouseout=hideTips(event,this); href="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7/0728_23_678317.shtml#">王旭明坦言,“如果照本宣科念文件准确但传播效果只有10分,而个性化语言可能不那么准确但传播效果能达到90分,我宁愿选择后者”、“我是很傻,但还没有傻到对官场基本运行规则不了解的地步。选择了这位置,就不能只讲‘官话’”。(7月24日《东方早报》)

一个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发言人,能做得像当红明星一般不断给舆论带来一波又一波的话题快感,离任比上任还风光,我很佩服并羡慕王旭明,这多少也为严肃有加、活泼不足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带来些新鲜空气。

在中国,新闻发言人基本还是个新行当,在众多号称“新闻发言人”的官员穿新鞋走老路的时候,很多新闻发布基本成了照本宣科,加上汉语言博大精深,这些年的新闻发布会也有不少只是在普及比“无可奉告”更委婉柔性的表达而已。这个时候,满嘴跑火车的王先生不断抛出些惊世骇俗之论,就如同黑色天幕中的星星,很有观赏趣味。王旭明先生是成功的,不然不会有报纸连篇累牍的赞赏,不然不会有“媒体”的鲜花与掌声。只是,五年之后,我还是忍不住想提一个煞风景的话题:王先生发表的“另类”言论里除了“中国教育成功论”、“教育买衣论”、“媒体无知论”、“名校生养猪论”、“范跑跑无耻论”……我们还记得些什么?

非典之后,新闻发言人制度亲切拥抱了我们的公共生活。按理说,这一制度不像“快男超女”,捧红一个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政策本身充满口水况味。新闻发言人可以个性表达,但是其本质属性应该是制度性、公共性、客观性。给一个新闻发言人打多少分,恐怕不能看他吸引了多少眼球,毕竟,新闻发言不是行为艺术——阐述话题比制造话题更重要。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为什么那么红?这个问题的答案除了离不开王旭明先生的个人努力外,恐怕更离不开当下中国教育的尴尬语境。有问题,才被关注;有期待,才有诉求;有质疑,才有声音。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底线,教育部让人“牵肠挂肚”的表象背后,是中国教育界问题迭出,亟需寻求解答。如果新的教育制度无法承载公众的价值期待,这个时候新闻发言人再火上浇油,想不出名也难了。

如果没有王旭明先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会不会还那么红?作为学生家长的我、作为曾经是教育工作者的我,真不希望接任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继续走红。毕竟,全民关注教育与全民热议教育问题是两码事,就如同不能看见脸肿的就恭喜人家有福相一样。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