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汉画中所表现的孔子好学精神(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学术论坛作者:刘辉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二、汉画中的孔子旨在宣扬孔子的好学精神 


    在汉代现实生活中,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以圣贤为楷模,而且告诫后人要学习孔子的好学精神,认为这是行之有效的做学问的方法;汉画中的孔子正是现实社会人们思想的反映。汉画中孔子三个方面的画像,形象地展示了孔子思想的精华。 


    1、孔子务实的学习方法 


    孔子学习的方法非常灵活,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坦言自己并非“固天纵之将圣”(《子罕》)或“非生而知之者”(《季氏》),而是他刻苦学习、虚心求教的结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对知识渴求的欲望竟然到了“朝闻道,夕死可也” (《里仁》)的地步。孔子学习的方法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其平生虽然言论谦虚谨慎,“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子罕》),但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学问来自于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诚恳地对自己学习经验作了总结。 


    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孔子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始终持乐此不疲的态度去学习。“默而识之”(《述而》)。他不固步自封,学无常师,择善而从。如子贡对人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孔子不仅向社会贤达或名流请教,即使是隐士、农夫也不耻下问,如楚国的狂人接舆、农夫长沮等(《微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择善而从的观点,显然是虚心接受了老子“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七十二章)的观点。虽然“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然而可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这样一来好的与不好的都可以为师,好的作为学习的榜样,不好的就引以为戒。 


    温故知新,触类旁通    孔子通过不断温习,从而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更好地理解了新的知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而有效的掌握所学,就要“温故而知新”(《为政》)。孔子还重视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性,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他主张思与学相结合。教育人们学习不可偏废,应当全面发展,“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更应触类旁通,他看到野鸡后“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乡党》)。同时,他也总结了假如不好学,缺乏正确的认知,美德也会变质,事情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比如“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说明了不好学而会引发种种的弊端。可见,好学是修德的基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德行。 


    2、终身学习的态度 


    端正学习态度    孔子认为学习不应贪图享乐,勤奋而且不要说空话,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里仁》),就是说,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薄却忧虑知识的不足。强调学习贵在坚持,刻苦钻研,“学而不厌”(《述而》)。不可“中道而废”(《子路》),杜绝“今之学者为人”(《宪问》)不正常的学习风气,“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之,是为知也”(《为政》)。“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亦”(《季氏》),这句话,即有孔子对好学者的褒奖也是对不学习者婉约的批评。孔子对自己学习提出的要求十分严格,同时也要求学生这样做,如“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他还认为,好学者还要具备好的品德,“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学而》。 


    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把好学当成一种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指出了对待学习要有来自自身的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仅要愿意学,更要乐在其中,从而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但是这样还不够,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慨叹时光短暂“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打过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生动地说明了只有终身学习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并完善自我。 


    3、育人利国的宗旨: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只有取得丰富的知识,增长才干,才能懂得礼义廉耻,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在子路问孔子什么叫君子时,他回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宪问》)。说明修养自己不但可以使上层人物得到安乐,使所有百姓得到安乐。修养自己就要不断学习才能实现,而学习、修身的最终目的在于治国安天下,“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最终实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这样,学者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有益于社会、国家的人了。 


    4、汉画的刻画与文献的记载相吻合 


    孔子的言行,恰好在汉画中的得到了验证。他求教于博物恰闻的老子,汲取了许多知识的养分,对他以后的人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孔子并不墨守陈规,而是借鉴老子的精髓进行灵活地运用、变通,创立了儒学。在他向老子问礼时,老子曾告诫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列传》)孔子吸取了这个忠告,从他的言论、行动中都有所体现;从这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孔子尊敬师长,为他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孔子尤为注重“礼”,其“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有人问,既然你博学知礼为何还要“每事问”?孔子回答说:这才体现了“礼”呀!(《八佾》)“孔子师项橐”,非但不是贬低圣人,而是圣人宣传的所谓“生而知之者上也”,(《季氏》)是孔子上智者“生知”先验论的证明,以及“知之为知之”的美德的验证。孔子绝不粉饰自己的无知,不懂装懂,教育了人们无论长幼皆可师法,及“圣人无常师”的道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汉画中出现的任何一个元素,不是可有可无的设置,具有其构图意义。不但要释读物象的表象,还要深入研究内含的意义。虽然孔子画像的内容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旨趣,即起到借古喻今的作用。教化世人以圣贤为榜样,活到老学到老。孔子好学的美德时刻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正如颜渊所感叹:“(对于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孔子反对空谈、玄谈的学风,教育了世人懂得“学然后知不足”(《礼记•学记》)。也像王符在《潜夫论》中所说的那样:圣人尚且在坚持不懈地追求学问,普通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这正是汉画中刻画孔子的要旨所在。其不耻下问、重实践等方法,都成为古今教学和学习借鉴的方法。面对学问,要持学无止境的态度;对困难,报乐观的精神;对社会,怀无私奉献的情操。 


    所以,现在需要重新审视、全面认识儒家文化,使之造福于个人和国家。随着儒家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孔子的教育思想也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例如,欧美对儒学的兴趣,建立在了理性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孔子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今后会产生更加突出地影响。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