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读书学习是一种生存状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趁着半个月婚假的闲暇,我到素有“小华西”之称的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五一村小住,与身为江苏兰陵集团新产品开发负责人的大表兄谈起了读书学习。他颇为认真地说:“现在总感到知识不够用,白天工作忙,没有空学习,只能在晚上才有完整的读书时间,这些年里,我晚上没有在12点以前睡过觉的......”
在我的印象中,这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表兄还是非常注重读书学习的,孰料还痛感“书到用时方恨少”,着实让我吃惊。
别人怎样读书学习,我没有调查,不敢妄言。但据今年4月21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2.2%,而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为48.7%。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在调查识字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的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原因时,选择“没时间”的占43.7%,选择不习惯的比例为29.1%。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没时间”读书的群体构成中主要为中青年,而在“不习惯”读书的人群中,近一半是十八九岁的青年人。一句“我忙啊!”这当代人流行的口头禅,或许是一些人不读书学习的最好借口。忙什么呢?忙着挣钱,忙着吃喝,忙着应酬......就是冷落了书本。君不见有的人穿金戴银,吃香喝辣,从表面上看他们活得挺滋润、挺潇洒,从不管别人对自己的“出口成脏”颇有微词;还有的人不学无术,业绩庸劣,早已忘了读书学习为何物......
翻开史书,我们不难看到古人是怎样读书学习的。孔老夫子读《周易》时,“韦编三绝”,足见其用力之勤,用心之恒。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自少到老,未尝一日废书”。五柳先生陶渊明更是“开卷有益,便欣然忘食。”还有那“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典故,更令人对古人的读书学习态度钦佩不已,感奋不已。受时代所限,古人学习的抱负远不如今人之崇高之伟大,如果我们在读书学习方面反倒不及过去的人,怕是要被先人来一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竖子不可教也!”
孔子读书学习的那个年代还没有发明纸,文章都是在写在竹简上的,把诸多写有字的竹简,用牛皮条拴起来,就成了书。古时候说一个人学问高,曰:“学富五车”,其实那五车竹简上的文字也没有多少。相比之下,现在的书装帧精美,浩如烟海,人们既不会有无书可读的困惑,又不至于动用车马来拉书,多美的好事啊,君还不快来读书且等什么?
人们谈及读书学习的功用,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推崇有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有书胜于有钱。”而对读书学习理解得最深的,宋朝的黄庭坚应当算是第一人,他说:“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央视正在走红的女主持人董卿,声称自己非常喜欢读书学习,她说:“若是不读书学习,就像几天不洗澡一样难受。”女孩子讲究卫生,洗澡勤,把读书学习和洗澡联系起来,颇有一番情趣。“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眼下有的人工作越干越顺,有的人却越干越不如意,反思一下,是不是与“愚”有关呢?
其实,读书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一种生存状态。孔子把读书学习分为三种:“学而知之”,为上;“困而学之”为中;“困而不学”为下。“困而学之”,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把读书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和必需途径。总之,通过读书学习,可由无知转化为有知,可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甚多,可由对社会和自然的盲目性转化为自觉性。它于人于己于事业,都大有好处。何乐而不为!
作者: 毗邻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