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饭局习俗中的短缺印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我们国人是热衷于饭局的,其深意是在于饭,还是在于局,现在倒是因人因时而异,但在短缺年代,绝大多数人是奔着这饭的,民以食为天么!而对饭局的种种安排也不免透着短缺的深痕浅迹,这里道出一二,就请各位看官断个是也非也。 
   说是饭局,酒是免不了的,所谓无酒不成席是也,但不知为什么却不唤为酒局?还是这胃闹的吧?饭局也罢,酒局也成,时间长了,便加了不少各种各样的 “文化 ”,就说这喝酒与敬酒,便有不少说道。在当今河南、江苏和山东三省交界的那一带,敬酒是敬者不喝,起敬者把被敬者的酒杯端起来,谦逊模样地送给杯子的主人,说白了,就是光出力气不喝酒,替人家把酒杯端起来,待被敬者喝过,再给把酒满上,这样一个过程,被命名为敬酒。有年轻人闻得此道,便会大叫,这敬酒的也太便宜啦!本来我对如此习俗还没作深想,听此感慨,突然觉得这里面应该是有其因由的,便开动脑筋大胆猜想起来。我以为,这一定是过去物质短缺时代留下的一个印迹;我还以为,这种安排,请尊贵的客人喝,而主人不喝或尽可能少喝,在当时,也是因短缺而生的一种刻意设计,东西一短缺,便得紧着要紧的来,酒没那么多,又得把这个局儿给撑下来,不能明着说自家酒少,咱们大伙将就着喝,做局儿就是要做面子呢,于是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又暗中生辉,俺中国就是人多,也正好惜财不惜力,劳务替代是也,节约了稀缺资源,还把这个敬字给突显了,谁不叹其高明叹其巧!当下的人对那种敬酒法不以为然,觉得是敬酒者得了大便宜,其实真个是以饱汉之心度饥汉之腹,须知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啊,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喝酒,还得一边伺候着,那滋味也是一种严重滴心理折磨呢。 
   这方才提到的敬酒式,完全可以看出我们国人好客的一面,而有些地方,特别是沿海地区, “吃鱼不许翻个 ” ,这样的规矩,则是另一种软约束,请人吃鱼,又不许翻个,客人当然只能吃到鱼刺上面的一半;那么主人呢,更为心苦,桌上招呼客人时自己不敢动筷,可肚子里的需求还是有的呀,尤其是一旁自己的孩子们,离饭桌不远不近的,眼巴巴地盯着这鱼呢。这时,没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约束,怎么可得以两全!勉强之下,摆出来的理由竟也是堂而皇之的了:一翻了鱼,运气就跟着翻了。其实也是借运而行事,替自家留那么一丁点余地,讨个说辞而已。当然这规矩施行起来,主客之间便也暗中有了博奕,可能是应了人穷志短那句话吧,偏偏就总有客人要破这戒律,明明是知其趣的,偏偏装作不知,以求个不知者不怪;明明是把鱼翻了过来,嘴里还连连叫着,来来来,咱把这鱼 “ 顺 ” 过来, “ 划 ” 过来,咱不是翻鱼,但“顺”总行吧?“划”总无不吉吧?于是乎,名正而行顺,又讨得了一个巧!口腹之欲大大满足,礼数上也将就着没得罪主人,这一厢主人还真就哭笑不得,而小孩子们却恨恨地看在眼里。记得还是在筒子楼住的时候,邻居家里请客,主妇精心烧得了一条鱼,形整而色美,烧鱼的手艺全露出来了,而小孩子正是那不管天不管地的年龄,上去就要来它一口,母亲见状,连声喝住,孩子心急火燎,问:一会吃不着怎么办?母亲信心十足安抚孩子,放心,客人是只吃半条鱼的。母亲所说,是规矩中言,万万不想,孩子上桌时,却真的只见一个大空盘子,剩有一些鱼的残骸,孩子自然大哭大闹一场,声声恨母亲骗人,气得男主人身子发抖,嘴里只剩下五个字:“太不懂事了!”也不知是在说自己的孩子,还是在说那客人,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幕有时会突然回到脑子里,也算是短缺时代留下的一个印记吧。 
   写到这里,又想起一九九二年,在一个常年闹干旱的地方喝过的一顿 " 水席 " ,入席之前我们被告之,这是当地最最讲究的宴请,只是最最尊贵的客人才有资格吃到,而且绝对是本地独有他乡无二的。待就座入席,果然这名儿不虚传,场面好不热闹,每一道菜上来都麻利地跟着报上一个特别好听且诱人的说法,透着那份讲究!记忆中是每个人一份,一碗一碗,热气腾腾,大概有六碗之多吧,先别顾这碗里的东西,光是这热乎劲,就叫客人不能不生出一份兴奋来,,几个回合下来,也闹不清是被尊的,还是被灌的,反正是肯定是个个汤足饭饱,满意而归。只是不堪这好景虚设时光短促,回到房间没多久,也就三两趟厕所的功夫,竟又觉得半饥不饱,弄得我们这帮东北汉子晚上九点多钟满大街去找吃食,那时我们国家的吃饭问题还没像现在这样不成大问题,尽管是个不小的都市,还就在市中心,那个钟点出去刨食也并不容易,所以这印记特别之深。现在想想,也怨不得主人在碗里的严重 “注水 ” ,天总是旱,水就成了稀缺资源,就得先紧着人,人之中又得先紧着客人,在一个物产不够丰富资源局限较大的年月,招待客人仍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这时巧妇必为少米之炊,就得 “米不够水来凑 ” ,而这 “ 水席 ” 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水席”, “ 菜不够水来凑 ” ,其实还颇有创新的意味在里头呢!事先把水席的称号公然打出去,主人就有了加水的方便,东西多了少加,东西少了多加,在一定的范围内是丰俭由人的,主人的自由度大增,便有了请客的信心和底气,其实这样对客人也好,增加了被请的机会,回请的资本也容易凑足,如此安排,就方便出现一个双赢的可持续的局面,皆大面上欢喜,岂不一时快哉! 
   苦中难中作乐,可见一斑,往之并不太久,逝乎复乎?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