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非遗传承:"面人汤"两代的传奇(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青年周末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两代人共同就职于中央工艺美院
与徐悲鸿、梅兰芳众多名人相熟

汤夙国和他的面人作品《八仙过海》

(左起)二姐、大姐、母亲、弟弟、父亲、哥哥、汤夙国
以现时代的眼光来看,手工艺人大多生于草根,长于民间,很少有人拥有高等学历。即使那些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代表人物,也大多只上过高中。当然,对于这些大部分已70多岁的老人来说,高中学历在他们那个年代已算“高知”,这是一个时代特点。不过,他们当中也有极少数人曾就读于高等学府,能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台上广泛接触中西文化,并将其吸收到的艺术养分巧妙地运用到民族传统手工艺中,其作品在众多同行中更显得卓尔不群。汤夙国,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技艺传承人,“面人汤”第二代传人就属此种。
汤夙国老人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文革”后几经辗转调回母校工作,以副研究员身份退休。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在高校工作的经历,让这位77岁老人至今提起仍倍感自豪。
父亲第一个将扦举式面人改成案头陈设式
汤夙国的面人手艺传自父亲汤子博(1882年-1971年)。汤家祖籍通县(今通州区),爷爷汤禄林从事砖瓦雕刻,当时也叫细瓦匠,因手艺地道在圈子里颇有口碑,生意很是兴隆,家境小康。汤禄林生有五男二女,全部是手工艺人——老大子承父业,老二做金银首饰,幺子专做唱戏用的盔头。汤子博行三,在家很是受宠,又因生在大家族中,家境殷实不愁吃穿,所以长时间不用出去工作,只是在家专心画画,做泥人,闲暇之时受人之请给庙里画过壁画,塑过佛像,过得很是逍遥。汤子博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少年就读教会学校潞河学校(今通州潞河中学),课余师从当时年届八十的田朝阁先生学习国画。虽然接受了正规教育,但他却独爱绘画和捏泥人并拿到课堂之上,没少挨先生的板子。“父亲不仅爱画,画得还很好。听他讲,小时候临摹扇子铺外头挂的幌子,人家都不相信是这么小的孩子画的。后来有人发现这画上把人穿的大褂画成了左大襟,开扣的方向画反了,这才相信是父亲画的。”
清末民初,通县万寿宫一带(今新华大街)是通州商业最集中的繁华之地,茶楼、酒肆、戏楼、耍把式卖艺之人云集在此,不到10岁的小子博常在此流连。一日,一个山东捏面人的摊子将他吸引过去。“父亲是画国画的,看那艺人捏的孙猴儿猪八戒太难看,就问,我不买你的面人,买你的面你卖不卖?人家说卖呀。我父亲问多少钱?我包圆了!”小子博回家后自己用竹子削成刀片试着捏面人。面很快就用完了,于是等着下一个捏面人的来再包圆人家的面团。时间长了他觉得实在太麻烦,就自己琢磨和面的材料。那时的面人统称“江米人”,小子博想那一定是纯江米面做的。可是蒸出来的热江米团特别粘手,冷了又特别硬,根本捏不成形。于是他试着往里一点一点兑白面,渐渐地掌握了两种材料的比例。
因为常年学习绘画,汤子博爱将自己国画中的人物捏成面人,与其他手艺人的面人很是不同。“那时候的面人无非是老头、渔翁、孙猴儿、猪八戒什么的,可是父亲的面人既有戏出里的霸王、虞姬,也有《聊斋》、《红楼梦》里的书卷人物,还有李白、杜甫之类的古代名人。而且父亲大胆地做了一项改革,就是将当时扦举式的面人改成可以站在木板上的案头陈设式。虽然是个小小的改革,可他当年却动了一番脑筋。刚在棍上捏完的面人还是软的,要是把棍给退出来不就把面人捏坏了么?他就琢磨,退的时候手先往下轻轻一按,然后一边转棍一边慢慢地退出来,再在板上固定住一根小竹签,把退下来的面人往上一按,就行了。将扦举式面人改成案头陈设式面人,我父亲是第一人。周围邻居朋友看父亲捏得好,都来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