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颜氏家训》伦理思想解析(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学文化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北齐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成书于隋仁寿年间(公元601 - 604年),阐述了教子治家、立身扬名之道,宣扬刻苦读书、养身归心、经世治国,内容涵盖儒学、佛学、文学、音韵学、道学等,有一定史料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在伦理思想方面。颜之推著此书,目的在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使颜氏家族永葆兴旺。《颜氏家训》提倡的伦理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许多可称道之处。 
    一、《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与地位 
    传统社会里,儒学思想在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域能够占据统治地位,首先当然是因为它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其次家学、家诫、家训之类的强力灌输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它们为圣人之学向民间的深人架设了桥梁。 
    由魏晋进人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思想史的演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是外来的佛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兴盛。佛、道两教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尤其是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南北朝隋唐时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趋势就是儒、佛、道之间的相互斗争和渐趋合流。《颜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深受儒家、佛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影响最深。 
    颜之推(531一590 ),生于南北朝后期,亲历了时局的艰难、朝代的频换、人生的困厄,遭受了一系列挫折与灾难,自叹“一生四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面对动荡的时代,他痛感“大道寝而日隐,《小雅》推以云亡”,精英濡学由于失去强有力的国家支撑而不能转化为政治意识形态,起不到维系人心、整齐世人、稳固国家的作用。“举世溺而欲拯,王道郁以求申。”(《观我生赋》)痛苦之余,颜之推发出了拯救儒学、复兴儒学的呼声。他清醒地意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恢复儒学如汉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地位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民间延续、发扬儒学的血脉则是可能的。“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吠亩之人,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荣其素朴,梁封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其而至,兹辱安所自至秦?而今而后,不敢怨天而泣麟也。”(《观我生赋》)他不寄希望于庙堂之上,而注目于草茅之下,致力于重建民间儒学的伦理思想,以此作为保存儒家传统的依托和修齐治平的根基。颜之推根据传统的儒学伦理思想学说,总结他一生治家、处世、为人的经验,于晚年撰成《家训》一书。从(家训》的编撰意图上来看,《家训》的伦理思想倾向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版本。《家训》对于重构儒学伦理思想体系,加强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自周公开家训之先河后,历代仕宦之家不乏长辈教戒幼辈的诗文与范例,但总的来说,或仅针对一事,或局限于某些方面,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家训》则形成了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它将传统儒学的忠、孝、仁、义和中庸之道等,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加以阐述,由教化家庭成员修身齐家扩展到维护整个社会,使传统儒学的伦理思想以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形式得以沿袭普及,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社会动荡正统儒学伦理思想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减弱的时候,《家训》对于重构濡学的伦理道德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颜氏家训》的伦理思想解析 
    综观(家训》全书,除(序致》篇外,从《教子》至《终制》,涉及以家庭为依托的人的一生,包括伦常关系、风操人格、学习文章、实际应务、养生归心、音辞杂艺诸多方面,但一以贯之者是儒学伦理思想,儒学的“修齐治平”的理想在这里落实为具体丰富的日常生活道德实践,儒家的老话被赋予新的意义。 
    (一)人伦为重,礼为教本 
    “人伦为重,礼为教本”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人要立身于世,首先要明了“人伦”这一至理,这是因为“先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在儒学思想中历来把人伦放在各种伦理关系的首要地位,《家训》提倡伦理道德教育,对处理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基于儒学伦理思想,依据现实情况,提出了如何巩固这种伦常关系的问题。 
    关于父子关系。认为:“父子之严,不可以押;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押则怠慢生焉。”主张“父子异宫”(《教子》),这样可以既保证父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人伦关系,又可以避免由于过分亲近溺爱而养成子女骄横的恶习。 
    关于兄弟关系。《家训》十分重视兄弟和睦对巩固家庭的作用。“兄弟者,分形连起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掣,前襟后据,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边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兄弟》)从生理上说,兄弟之间血脉相通;从感情上讲,从小就同甘共苦,风雨相伴,比其他人更多一份默契,多一份关照,因此更应该珍惜。 
    关于夫妇关系。“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尔。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牡鸡晨鸣,以致祸也。”(《治家》)《家训》从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认为女子应该依附于男人,不可让她去干预政事、主持家务。 
    只有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明白做人的本分,并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一切,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成就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礼”是贯穿始终的。礼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标准,礼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中最具有实践性的一个范畴。“礼为教本”,“礼,身之干也”。礼是教化的根本,是立身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守礼,保持“瞿然自失,敛容抑志”(《勉学》)的恭敬心态,就能在社会实践中时刻遵守典章制度,不致触犯刑律而招诛身、毁家、灭族之祸。“礼”应该贯穿于人生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仁义节文,移孝忠君 
    《省事》篇曰:“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也。凡损于物,皆无与焉。……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仁义”在此被作为道德价值判断的法则,一切行为的善恶、是非、美丑都必须以合乎仁义与否去衡量。当仁义与利益发生冲突时,《家训》主张从传统儒学伦理的价值取向出发,贵仁义轻财利。贵义轻财是君子不可或缺的品格,甚至认为“不识仁义……慎不可与为邻,何况交结乎?”(《归心》)对于那些不识仁义的人,千万不要和他做邻居,更不要说去和他做朋友了。 
   “忠”是传统儒学伦理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为避隋文帝父名讳,《家训》中以“诚”代“忠”。《养生》篇指出:“行诚孝而见贼……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认为作为忠臣,就应该以身殉主,为此不惜放弃奉养双亲的责任,这叫“移孝忠君”。如果是奉行忠孝而捐躯,君子是不会有抱怨的。对于那些不知道以忠奉国的人,“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樱,侧然自念思欲效之”(《勉学》),希望让他们看看古代的忠臣如何坚守职责不侵凌犯上,在危难之际不惜献出生命。 
    “忠”还体现为对君主忠贞不二。“不屈二姓,夷齐之节也;何事非君,伊箕之义也。……然而君子之交绝无恶声,一旦屈膝而事人岂以存亡而改虑?陈孔璋居袁裁书,则呼曹为豺狼;在魏制檄则目绍为蛇l}。在时君听命,不得自专,然亦文人之巨患也,当务从容消息之。”(《文章》)伯夷、叔齐忠节之士,没有因时势所迫、利禄的诱惑而改变对君主的忠贞;陈琳为袁绍作书时呼曹操为豺狼,替曹魏制檄文时称袁绍为毒蛇,朝秦暮楚实在是背信弃义有违君子之道义。 转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