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江不是长江”质疑(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三)、《燕策二》的“江”当指蛮河吗? 
  

  石泉先生说:「《燕策二》所记“轻舟浮于汶”,当指古沮水(今蛮河)上游。东晋时,留于此设汶阳郡及汶阳县,名称当有渊源,近世犹有“汶阳洞”在今南漳县西l00里、蛮河上游,长坪镇附近,并有“古汶阳郡以此得名”的记载。长坪以下近世仍通小船,这与“轻舟浮于坟”亦可相证。古沮水(今蛮河)又称“江”,已见前考。由这个“汶阳”附近的汶水,趁夏季涨水之时,顺流而下此“江”,以五日的水程(行军)到达今宜域南境的楚郢都(楚皇城遗址)也是讲得通的。」[1](第468页) 


  再请看《燕策二》:“秦……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2](P1573)(《史记·苏秦列传》有相同的记载。) 


  前文已叙,《燕策二》中设想:秦国一路通过长江进攻楚国的郢都;另一路通过汉水进攻楚国的五渚……。其中,“通过长江的一路”其描述与《楚策一》具有同一性。 “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楚策一》曰:“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故“蜀地之汶”当在长江上游,而不是在秦东的“蛮河上游”。轻舟乘夏季丰水期下江,五日而至郢。日行六百余里,也合乎情理。 


  “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 


  乘夏季水丰,从汉中乘船下汉江行“四日”(约两千里水路)至“五渚”。则“五渚”当在汉水下游,离郢都很远了。 


  从这两路的“行程”看。汉中之甲,从巴下汉,行四日可至五渚(约两千里)。“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既是“轻舟”,又要“五日”,肯定行程比前者要长(约三千余里)。可见此处之“江”,不可能是短小的“蛮河”,当指长江。既然是长江,那么“郢”就该在长江边。——与石泉先生的“郢”在“蛮河下游今宜城东南”,对不上口。 


   若按石泉先生之论,从巴下汉至近郢(宜城)的“五渚”,其路程应该远大于从蛮河上游而至“郢(宜城)”的路程。同一论述中的顺水行舟,路程远的只要“四日”,路程近的、又是“轻舟”反而要“五日”,这是讲不通的。 


  再从秦兵进攻楚国的两个目的地 “郢”和“五渚”看。 


   《燕策二》把“郢”和“五渚”并列。可见“五渚”当是楚国的重镇之一(或许就是鄂君之封地“鄂渚”?)。假若如石泉先生所说,“五渚”是“近郢都”的、“汉水中游河道中的一些沙洲群”。那么,秦人分兵去攻五渚有什么意义呢? 


    《秦策一》張儀說秦王曰: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江南[四三]。荊王亡奔走,東伏于陳。(P144) [四三]:高誘注曰:郢,楚都也。洞庭、五都、江南,皆楚邑也。(P156)[2](P156-160) 

 
    看来,“五渚(即五都)”当从高诱之注,解释为“楚邑”才比较合理。 


  假如按石泉先生之论:“‘轻舟浮于汶’,当指古沮水(今蛮河)上游。”请问,秦国为何 要调集大量士兵翻山越嶺到秦东“今南漳县西l00里、蛮河上游”的山区;还要弄来许多运兵船,再从这个小河沟里往楚国大规模发兵?有这种可能和必要吗? 
   

二、《水经·江水》中的“江” 
  
 
  《水经》和《水经注》是古代传留至今最有价值的地理著作之一,其论说有一定的权威性。《水经·江水》、《水经注·江水篇》是专门论述“长江”的章节。其中的“江”,当然是“长江的专称”,书中的“江”也必须保持概念上的同一性。这是大前提。 


    《水经?江水》:“江水又东,径西陵峡。……江水又东,会沮口。又南,过江陵县南。……江水东,得马牧口。江水又东,径江陵县故城南。江水又东,径郢城南。江水又东,得豫章口。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出焉。江水又东,涌水注之。……又东南,油水从西南来注之。”[4]《水经》云:“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又东过华容县南。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4]《水经注》卷32夏水篇与《经》文大致相合。 


    这些引文所说的《水经》中的“江”理当是“长江”。江陵县、华容县当在长江北岸。 


    石泉先生说:『如果按照我们过去的研究成果,定楚郢都及齐梁以前江陵城在汉水中游西岸今宜城县南境的蛮河(古沮水,亦称‘江’)下游〔14〕,则由江陵城东南之江津分流入沔的古夏水,其首受之‘江’(亦即《释例》所云涌水所受之‘江’)只能是古沮水,今蛮河,而涌水自夏水‘南’[按:当作‘东’,详下]通之‘江’,则应指今汉水。”』[3 石泉 鲁西奇《古夏水源流新证》]  


    石泉先生说:『今本《水经注》卷34《江水篇》记古枝江附近的地理景观云:“……其地夷敞,北据大江。江汜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县左右有.槃布江口口中.其百里洲最为大也。”五渚有可能就是这些沙洲中的一部分。五渚当近郢都.渚宫之得名.或源于此。《左传》文公十年:“[子西]沿汉泝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此处之“江”当指今蛮河.则渚宫应在“江”入汉处.即今蛮河入汉水处。与我们所考古枝江位置亦能相合。』[5] (P54脚注)  








 
关键词: 长江 质疑 学术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