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网理论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当前,要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创造性发展。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儒道佛三家的和谐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确立生态文明的“天人合一”理念 
  儒道佛三家都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一体”、“因缘和合”,反对天人对立,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鉴于人类在过去的若干世纪里,由于对生态规律的忽视,已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其提供了行为准则。人类已不能再肆无忌惮地干预自然事物的运动或进化过程了,而应该一方面严于律己,克制贪欲,减少对自然的索取;另一方面要增强环保意识,遵循生态规律,使自然良性地发展。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和谐发展,开创人与自然和谐进化的“生态和谐”时代,是我们重新审视与自然关系后做出的理性抉择。  
  2.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确立协调发展的“人际和谐”理念 
  儒道佛三家都认为人与社会应该和谐统一,即“和而不同”、“中庸”、“中和”、“无为而治”、“中道”、“圆融”,反对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既打破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又实现个人对社会的依存。人与社会的关系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问的关系,也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利之所在,天下趋之。”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饵决与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要学会用和谐之道来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推行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实行民主法治,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使社会成为个人健全发展的家园,从而开创出“社会和谐”的新时代。  
  3.在人与 自我的关系中确立健康发展的“身心和谐”理念 
  儒道佛三家都追求身心和谐,主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足常乐”、“争之无益”、“不争之德”、“自治其心”。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在充满欲望的社会里,现代人应当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当朝着人格健全、人性和谐、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个人身心和谐,才能够保持一份独有的心绪宁静和豁达,摆脱欲望的束缚。儒道佛三家关于身心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化解现代社会中由于过分的物欲追求所带来的冲突,使人的精神从他人与社会的驱使中解放出来,使个体获得真正自由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4.在人与文明的关系中确立文化融合的“文明和谐”理念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除了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通过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演进发展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和”的精神内涵,对缓和国际矛盾,解决国际争端有着重要意义。从儒道佛的和谐思想出发,在人类文明中倡导“和而不同”、“中道圆融”,反对以自我为中心,反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在世界日益走向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国际交往中,追求一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想境界,共创和谐世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作者:杨笑琪)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H].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于丹.论语心得[H].中华书局。2006.  
  [3]于丹.庄子心得[H].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4]邵汉明,漆思.“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5).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