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从儒家思想看《水浒传》妇女观(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网易博客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水浒传》从民间传说到成书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所写人物有七八百人,其中女性人数仅为全书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在有限的对于女性的叙述中,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妇女观。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观念紧密结合,形成了“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基本观念。尤其是南宋时程朱理学兴盛,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存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进一步加强了对女性的禁锢。元朝统治者推崇理学,明初,朱元璋更是大力提倡理学。《水浒传》的作者,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不可能摆脱这些束缚而超然存在,所以作者在描写女性时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一种传统的儒家思想要求的妇女观。然而,另一方面宋元之际又是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空前发展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意识带着时代的清新空气,强烈地冲击着作者,反映到作品中的妇女观也鲜明地显示了一些进步,冲破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流露出些许的民主思想。  
    
  一、作品妇女观的积极方面  
    
   (一)小说塑造了勇敢机智的女杰形象,展露出男女平等民主思想的一线曙光  
   《水浒传》难能可贵地将三位女性列入着力表现与赞美的一百零八将之中,塑造了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一丈青扈三娘三位绿林女杰形象。她们不仅有粗豪、勇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更有临危不惧的胆识、谋划周全的精细、善于应变的机敏。武松在孟州杀人,逃到张青酒店,孙二娘巧妙地把武松化装成行者,从而免除了一场灾祸;顾大嫂软硬兼施劫牢救二解、混入敌牢救史进更显机智细心;扈三娘不仅貌美,而且武艺超群。聚义后,她们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利用女性特有的身份,常假扮艄婆、贵妇、农妇混入敌方,偷袭、接应,起到了男子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在塑造三位女英雄时冲破了一般的封建妇女观,使她们也和其他男英雄一样,铲奸除暴,武艺高强,她们也和其他好汉一样平起平坐,在梁山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用再像花木兰那样乔装打扮,可以说这些女性真正走出了家庭,走上了社会,而且参与到男性的政治活动中来,发挥着她们作为女性的胆识和才干,成了“女人中的强者”。三位女主角摆脱了“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藩篱,作为农民起义军的成员,男女同上战场,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深受皇权、父权、夫权、族权四条绳索束缚的时代,能够描写出这样一群女性无疑是一种创举,无疑展现了一线“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的曙光,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儒家思想倡导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模式,反映了作者妇女观中积极进步的一面。  
    
   (二)小说表达了对被损害、被侮辱的妇女的同情  
   小说除了歌颂梁山女英雄,鞭笞淫妇虔婆,还塑造了一批被损害、被侮辱的妇女形象,反映了那个年代女性悲惨的命运,不禁令人同情和感叹。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恶霸横行,鱼肉乡里,民不聊生。林娘子是上层社会的贵妇,因美貌过人,遭来一场横祸,最后自缢殉情;李师师是个烟花名妓,才色双全,理解、同情梁山好汉,甘愿冒险接受“招安”信息的传递任务,而李师师对燕青的“嘲惹”示爱,燕青与之姐弟之拜的拒绝,则充分揭示出这个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内心的追求和痛苦;金翠莲曾被恶霸霸占;张太公的女儿遭强人蹂躏……作者对这类妇女倾注了怜悯的爱,字里行间溢满真切的同情,反映出作者对造成弱女子不幸的黑暗现实的不满,是作者妇女观中进步一面的表现。  
    
  二、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与小说妇女观的局限性  
    
   毋庸讳言,一部伟大的作品在超越时代的同时,也必然受到时代思想意识的束缚,《水浒传》在展露妇女观积极一面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根深蒂固的儒家妇女观的消极影响。《礼记·郊特牲》中说:“男先乎女”,“妇人,从人者也。”这已经有了“夫为妻纲”“出嫁从夫”的味道。《论语·阳货》中写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足见对女性的鄙夷和贱视;孟子在《滕文公下》中写道:“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认为女性应该依附男性而生存。在儒家思想看来,女性必须自甘卑弱,恪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服从男人的意志,受父系文化意识的支配,女人只有安于社会指定的位置,才会受人尊敬。《水浒传》宣传了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念,其妇女观必然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一)女性自我意识缺失,缺乏独立人格  
   细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无法摆脱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三位女英雄虽在水泊梁山占有一席之地,但却无法不受制于男人们。  
   首先,从扈三娘的个人境遇来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扈三娘,扈太公之女,祝彪之未婚妻。水泊梁山攻打祝家庄,祝扈李三家联盟抗敌。扈方以一丈青为首,挥刀跃马,驰骋战场,直扑宋江,生擒王英,勇猛无比。扈三娘不仅武艺高超,而且还拥有海棠花似的美貌,她的未婚夫祝彪也英俊潇洒,武艺高强,可称得上是郎才女貌,非常般配。可是三庄被攻破后,祝彪被杀,扈三娘被擒,一屈为宋太公之女,再屈为身材矮小、丑陋好色的王英之妻,低首伏心,了无一语,与前面英勇的扈三娘判若两人,在自己人生的大事上,她木然处之,任由命运摆布,其话语权根本失语,我们听不到她心底的任何声音,缺少人性的流露。出现这样的结局,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作者落后的妇女观:扈三娘无家可归,而宋太公是义父,宋江就是义兄,依照“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伦理,宋江便义气地将扈三娘许配给了王英。扈三娘成了宋江实现承诺的一个筹码,丧失了独立的人格,是一个被弱化的、没有个性的人。扈三娘的悲剧表明:即使她再高贵、英勇,即使她可以将须眉打下马来,但却冲不破男性强权的压迫和禁锢。  
   其次,从三位女英雄的结局来看,她们走得是一条与那个时代的妇女殊途同归之路——“夫唱妇随”、“夫死妇随”。尽管她们武艺高强,分别居于其夫之上,但上梁山后每每出征,她们又都随夫而行;排座次时,只能列于其夫之下;当她们的丈夫在沙场一一战死时,除顾大嫂侥幸存活外,其余都随夫战死沙场。三位女英雄的命运,显然受到夫权思想的主导,这无疑是“夫为妻纲”封建伦理道德观对作者思想的束缚。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