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山楂树之恋》三年误读史(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时代周刊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山楂树之恋》2007年8月出版,当年就获得《亚洲周刊》华语小说第一名以及《当代》长篇小说年度最佳读者奖,销量据说已经突破百万册(作者艾米对此有不同看法)。有些不可思议的是,在文学刊物、文学出版物销量急剧下滑的今天,这本讲述不堪回首年代的爱情小说却获得了成功。而且,作者似乎对文字有洁癖,对形容词有某种程度的戒备,总是用短句,摒弃华丽描写。在以往的出版者、写作者的预想中,大多数读者,似乎总是容易被华丽的东西吸引,更愿意花钱去买《金瓶梅》,或者《故事会》。这本书有何魔力?它又引发了哪些阅读问题?
幸福的电击感

《山楂树之恋》畅销之后,各种关于此书的议论渐渐多了起来,电影《山楂树之恋》放映之后,我们会发现真正有分量的评论与它的畅销实在不对等。评论界与创作界的失语也许证明了该书尽管畅销,但它与当代文学的主流评价体系之间的格格不入。仿佛文学评价体系是个脆弱的方框子,而这本小说却是个铁饼,甚至,它还有可能是个铅球。

不是说准确、有见地的评论文章不存在,严锋的《泪是检验文学的惟一标准》就是其中之一,尽管我不同意他的标题。严锋教授认为这本书中有“非常吸引人的细节”,相比王小波的“文革”小说,这本更自然。与多数人迷恋老三不同,他认为静秋塑造得更好:傻气,聪明,纯真,善良,相当“左”。令他激赏的是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见面,全是老套套,可是一下子就会揪住人的心。静秋还没有见到老三,先听到他的手风琴声,“有几个男声加入进来,用中文唱着这首歌,似乎都是手里忙着别的事,嘴里漫不经心地唱着。但就是这样的漫不经心,时断时续,低声哼唱,使得那歌声特别动听。”

但问题在于类似文章太少。更多的是莫名其妙的指责与质问。甚至我发现,有些批评者没有读过书,在他们的评论内容中,大部分内容谈的是为何没有读就可以评论一本书。

比如说,有人指责该书美化“文革”。其实这本书有几条线,除了静秋与老三的爱情,还有静秋打零工的线索,甚至在篇幅上,静秋打零工的内容更长。读高中的她挑沙、拖板车、给泥瓦匠打下手,做“地坪”……她的哥哥下乡时被毒打,有人被批斗至死……那些纪实文学中有的内容,这本小说里都有,甚至细节更真实。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美化“文革”的感觉?也许是小说中时常具有的反讽,比如说静秋帮人做了衣服,别人送了些礼品,她的母亲说:“我们家现在是富得流油啊。”这种幸福感的确在小说中经常出现。但这样写有没有美化那个时代呢?我就这个问题问过评论家朱大可,他的回答很切中肯綮:“幸福稀缺的年代,幸福会造成一种电击感……越是生活窘迫越是容易产生幸福感。”

更常见的指控来自于对广告的抵制,“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其实是书商的广告而不是作者的自我标榜。但“干净”与“不干净”都不是小说主题,当然更不是文学作品品质的标尺。

说到“干净”,可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干净”的小说是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二炉香》,奇怪的是从来没人赞赏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贞操观,也没有人骂张爱玲变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