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小说界"墓气"汹涌 沉渣泛起还是民俗回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盗墓小说汹涌 
    从2006年一开始的网络流行,到后来出版上市,小说《鬼吹灯》引发的阅读热堪称“现象级”。 
    在这部后来被尊为“盗墓小说”开山之作的作品中,几名“摸金校尉”(盗墓贼的别称),利用祖传的风水学知识及天南海北的探宝历险,既经历了与东北深山中古墓僵尸、史前生物的生死搏斗,又体验了西域古文明遗址中的种种怪象。书中情节既惊悚又充满悬念,还夹杂着阴阳术数和考古知识。 
    该书从2006年3月开始在起点中文网上发布后,人气急升,很快有精明的出版社将其印刷成册,并成为2006年最红的网络小说。随着《鬼吹灯》的流行,书市上很快就出现了《盗墓笔记》、《传古奇术》、《墓诀》、《西双版纳铜甲尸》和《茅山后裔》等一批类似小说,于是有人将这些书归宗为“盗墓小说”,“盗墓派”就这样诞生了。 
    记者了解到,《鬼吹灯》出版后,在很短的时间内销量就突破了50万册。而另一些盗墓小说,如《盗墓笔记》等在书店里也都“卖疯”了。 
    记者日前走访杭州各大书店时发现,阵容庞大的“盗墓小说”销售情况远远好于其它文学类书籍。一些书店营业人员告诉记者,很长一段时间内,《鬼吹灯》等都稳稳地“站”在畅销书排行榜上。 
    而在互联网上,盗墓小说的拥护者们自称“灯丝”,互相交流着古代墓葬和风水学的知识。一些精明的网友趁机写起了相关博客,并很快赢得了超高人气和点击率。 
    更有甚者,随着盗墓小说的流行,一些媒体曝出,有不法之徒竟然照葫芦画瓢,依据小说提供的“知识”盗起墓来了。 
    有人欢喜有人愁
   在杭州市文二路的图书大厦,记者碰到正在翻看《盗墓笔记》的年轻白领徐少辉。他告诉记者,自己刚看完《鬼吹灯》,觉得情节类似于斯皮尔博格的电影《夺宝骑兵》,非常好看。“比武侠多几分想象力,比纯文学多几分故事情节,比言情多几分惊悚和悬念,比一般网络小说多几分知识含量。” 徐少辉这样概括盗墓小说。 
    不过盗墓小说最大的读者群似乎来自学校。周末的新华书店里,记者看到不少中学生模样的人或蹲或站,捧着《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猛”读。 
    一名自称是杭州学军中学高一新生的男孩小王对记者说:“班里男生下课了常常凑在一起聊新看过的盗墓小说。我在网上也看了不少,书里面那些人的历险过程非常刺激。” 
    不过,和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流行时一样,盗墓小说在受人追捧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尤其是大批中小学生成为“灯丝”后,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此表现出了忧虑。 
    儿子刚上初二的王女士对记者说:“我们家孩子经常作业一做完就上网看这些小说,周末也不出去,成天就对着电脑。我们担心书里面那些天马行空的虚幻场景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和王女士有同样担忧的家长并不在少数。不久前的一期浙江人文大讲堂上,一位家长就因为孩子喜欢盗墓小说,而向先锋作家叶兆言讨招:孩子是否心理有问题,怎么办?该不该管? 
    对此叶兆言表示,喜欢读盗墓小说和心理有没有问题无关。“阅读应当是一件自由的事,没必要强求应该看什么,不应该看什么。将阅读功利化是不对的。其实对于阅读的选择,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很难说,因此我的态度是无所谓。”
    沉渣泛起还是民间文化回归  
    除了对于阅读风气的担忧,盗墓小说给整个书市吹来的“墓气”也让一些人对当前的文化风气进行了反思。 
    有人士指出,盗墓小说的流行让整个书市显得格外“墓气重”和“阴风大”。书中反复渲染僵尸鬼怪和风水学,大有封建迷信抬头之势。其实出于对死者的尊重,“盗墓”这一行为在中国民间是遭人唾弃的。 
    虽然《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都对外宣称,所写小说中的盗墓手法和故事情节完全是虚构,但还是有很多人信以为真。 
    有媒体报道说,竟然有真盗墓贼妄图从小说中取经。已有六七个盗墓贼给身在杭州的“南派三叔”发电子邮件问询是否真有书中所描写的古墓,并能按照书中的手法去寻宝。因此种种,“盗墓小说”还被人认为有纵容、教唆非法盗墓的嫌疑。 
    对此,浙江大学出版社编辑宋旭华说:“盗墓小说能‘热’成一种文化现象,确实有值得社会反思的地方。至于作品是否在宣扬封建迷信,我认为值得商榷。因为读书的吸收具有很大主观性,你也可以将它理解为是民间文化的再发现。也许通过盗墓小说,可以使民间最底层的一些文化得以展现和流传。” 
    宋旭华认为,在当前庞大阵容的盗墓小说中不可否认会出现一些“垃圾”。但是盗墓小说作为一种文化品种,不必一棒子打煞。 
    “在盗墓小说流行之前,盗墓电影曾经红火过,对于这些东西,我们应当从两方面看。”民俗专家吴露生认为。 
    吴露生说:“一方面,底层的民间文化并不完全等同于迷信,它们经过前人的积累,慢慢发展成一种神秘文化,有一定的价值。另一方面,现在很多传统文化在传播中出现了异化,“由于写作者对这些东西不够精通,不能很好的驾驭,往往容易有失偏颇,误入迷信之道,如此反而对传统文化有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