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华侨城盒子美术馆第三期工作坊展览“都市游牧”即将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峰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外观(雅昌艺术网讯)2018年1月30日下午16点,华侨城盒子美术馆第三期工作坊

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外观

(雅昌艺术网讯)2018年1月30日下午16点,华侨城盒子美术馆第三期工作坊展览“都市游牧”将在盒子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顾振清担任策展人,将展出四位来自蒙古的当代艺术家巴特尔佐力格、英格包尔德、蒙根其其格、诺敏在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驻地半月所创作的作品。

中国和蒙古为近邻。地理上的蒙古,是中国通往欧亚大陆其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第一站。蒙古国有300多万人口,其中,150多万人生活在首都乌兰巴托,过着全球化、地球村条件下的都市化生活,另有150多万人住在小城镇和草原。

艺术家巴特尔佐力格

乌兰巴托是蒙古唯一的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今日蒙古大部分艺术家都生活在此。这些乌兰巴托都市人,表面上似乎脱离了草原生活,但他们并未真正疏离游牧文明根性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他们不但传承了混合萨满文化和藏传佛教的传统信仰,而且建构了一种都市游牧的精神天地。

蒙古城市人不仅在城市空间中秉承了的各种草原生活风俗,而且还保持着不断返回牧区、亲近草原的习惯。都市空间与私人庭院中处处可见的蒙古包,地标大厦与公寓建筑中无处不在的草原风物,成为乌兰巴托一种独特的都市景观。

艺术家诺敏

在艺术家的努力下,都市游牧的精神正在构成乌兰巴托的一种日常文化表征、一种城市空间中的文化灵魂。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所发掘和发现的都市游牧的文化意味,以及所表述和表现的都市游牧的文化情怀,都汇聚成当今蒙古的游牧文明对全球现代性社会发展的一种独特的精神贡献。

蒙古游牧文明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平等相处并平等对话的信念、以及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活态度和原乡意识,都是对中华文明及亚洲文明新价值观、新发展观的一种特别的精神补益。

艺术家英格包尔德

据顾振清介绍,蒙古的艺术家更强调发展的有序性、有机性,强调人与自然更长远的和谐相处。他们身上的蒙古文明传统,让他们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他们可以包容、蕴藉世界上多种宗教和文化。他们的艺术创作具有萨满艺术的文化基因,既吸收汉文化水墨艺术的影响,又接受西藏唐卡艺术、俄罗斯油画、中亚波斯细密画的影响。所以,他们的思想没有禁区,艺术观念也相当开放。

艺术家蒙根其其格

蒙古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在21世纪起始,形成了一种独立于全球各种艺术流派、艺术运动之外的发展模式。无论是擅长装置艺术和综合材料的艺术家英格尔包尔德与蒙根其其格,还是画家巴特尔佐力格与诺敏,他们纷纷形成了自我运转、分头推进的个人化视觉图像体系。

巴特尔佐力格(Baatarzorig Batjargal),1983年出生于蒙古乌兰巴托,毕业于蒙古艺术文化大学美术学院,2016年参加了昆士兰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是蒙古著名艺术家。

巴特尔佐力格驻地创作作品

《天空与海洋》2018 丙烯 木 尺度可变

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位于风景优美的顺峰山湿地公园内,由原来的游客服务中心改建而成的美术馆傍湖而居,巴特尔佐力格一眼就被湖中的木船吸引了。对于生活在茫茫草原上的人来说,船是一种稀罕物,它拥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巴特尔佐力格看来,不仅代表着人类持续进步的无限可能性,也代表着一种向未知探索的梦想。

巴特尔佐力格用一只本地木船作为载体进行创作,他用蓝色丙烯在船身画满了云纹,使得船带上蒙古人最为敬重的“天”的烙印,船便不再仅仅是一种水运工具,而是承载着梦想,完成了意义的转换。

 

巴特尔佐力格驻地创作作品

《天空与海洋》2018 丙烯 木 尺度可变 

同时,船身上还画了一匹马,一只飞燕,这些都是草原上重要的生灵。“我注重传承蒙古传统的唐卡画风和技法,但更着力于图式与形象的转换。创作中,我采用了当代流行文化的形象、元素,阐述当代人们过度崇拜西方社会、只看外表而忽略内在的现象,批评“贵而精美”的社会形象及人们对精美生活的过分追求。” 巴特尔佐力格说道。

巴特尔佐力格的妻子诺敏(Nomin Bold)也是一位艺术家,同样毕业于蒙古艺术文化大学美术学院,曾参加2015年昆士兰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17卡塞尔文献展和2018莫斯科双年展。

诺敏《木》2017 布面丙烯 245x145cm

诺敏以神创造世界的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为主题作画,此次将展出的作品是“五行”之中的“木”。“‘木’拥有神灵的绿,维护万物生命。”另一幅作品《万物有灵》的灵感来自南下广东在北京转机时,诺敏高空俯瞰北京城所带给她的震撼。“我觉得城市是有思想与灵魂的。” “万物皆有灵魂。每个事物的灵魂创造着它的本质,使它更有意义。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自有其精神。” 诺敏说道。

诺敏《平行线》2017 布面丙烯

诺敏把这些城市中建筑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呈现,建筑群的结合就代表了城市化的环境。端坐画面中央的女子则是人文主义的象征。画面中的建筑没有空间上的区分,画中女子似乎也是超越时间的存在,诺敏表示,这是蒙古国画的典型特征之一,“时间、空间是混合在一起的”。

英格包尔德(Enkhbold Togmidshiirev),1978年出生于蒙古国,毕业于乌兰巴托设计技术大学。曾参加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首届蒙古国家馆,是蒙古著名艺术家。

说起对草原的印象很多人会想起蒙古包。英格包尔德是为数不多的坚持游牧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艺术家,他开着车放置着全部家当,在草原上四处为家,每到一个地方都以木头亲手搭建蒙古包。这既是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工作方式,他把蒙古包带到了世界各地,每到一地就地取材制作蒙古包,不管是繁华都市,还是荒野郊原,他的蒙古包似乎都能与当地环境和谐相处。

英格包尔德驻地创作作品

《故乡》2018 马粪、棉花、布、竹子、旧蹄铁 尺度可变

这是英格包尔德向世界介绍游牧文化的一种方式,他认为,蒙古族游牧文化除了建筑的流动性外,还建立在人与自然、动物的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之上。因此,他很看重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人们如何通过他们的所有感官来体验我的作品,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次的驻地项目中,英格包尔德一改往日所用的木材,而是采用顺德当地的竹子制作了一个“缩小版的蒙古包”。竹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画家、文人热衷表现与歌颂的对象,蒙古包是蒙古文化的代表,见证着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的形成,这两者的结合,在英格包尔德看来,意味着两种文化的碰撞和对话。

在开幕现场,他还将在现场表演一个行为艺术。“我的行为是把盖子的内部、顶部(图诺)和底部、中心(加尔戈隆特)和外面的空间连接起来,这样才能把盖诺的中心连接起来。”

蒙根其其格(Munguntsetseg Lkhagvasuren),1986年出生于蒙古乌兰巴托。曾参加2017年韩国平昌双年展,是另一位蒙古著名女艺术家。

艺术家蒙根其其格驻地创作作品

《银河》2018 马尾毛、铁丝 尺度可变

在这次驻地创作中,蒙根其其格呈现的是装置作品《银河》。“银河自有相反的两极。人的性别不同。男女两性不同的特性以及彼此的关联,犹如黑与白、硬与软之间相生相克,提示了宇宙的秩序和自然的法则。我用马的尾发来创作一个活的物体,让它与自然产生更大的关联。传统的制绳形式,可以比较、鉴别马的尾发的自然颜色。我把白发、黑发一根一根散开、区分,以古老的手工技艺搓编成绳。再用一根驼骨勾、一根羊骨钩、一根木钩,把马的尾发编织成一个网状的巢穴。编织造就了我活着的一个境界。作品有着一种鼓起来的造型,这就是我内心空间充满起来的一种表征。” 蒙根其其格说道。

艺术家蒙根其其格驻地创作作品

《银河》2018 马尾毛、铁丝 尺度可变

顾振清认为,蒙根其其格赋予编织物粗放而又精妙的秩序感、浑然而富变化的造型,源自她对经纬线索的精心梳理和对编列程序的潜心琢磨。织物由白至黑的材质灰度的渐变,由细至宽内径尺度的变化,无不彰显了艺术家的在色泽、线条、空间上精心独具。蒙根其其格对自然事物的模拟、对萨满基因的呼应、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无限想象,全都凝聚在细致严谨而又曲折迂回的织物纹路里。她的作品成为游牧民族传统哲学的一种朴实的转换和蒙古文化情结的一种走心的表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