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来这个展 “全景式”了解上海“80后”艺术家的创作面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王璐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上海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第二站暨80后艺术家学术研讨会现场

  2018年1月19日下午,由上海市青年美术摄影家协会、普陀区文化馆主办,上海城市创艺空间承办的“海上80——上海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第二站”在上海城市创意空间举办。

展厅现场

  本次活动遴选了30余位“80后”艺术家的近70件作品,旨在对生于80年代,并生活、工作在上海的青年艺术家做一次集中性的梳理、展示和交流,以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来勾勒“80艺术”的整体群像、艺术理念和发展轨迹。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马琳认为,“80后”艺术家在收藏家、策展人、批评家、艺博会等体系逐渐成熟的大环境下成长,他们面临的展览语境与“70”后艺术家不一样。但这样的环境对艺术家个人来说,会带来更多竞争和压力:“而本次展览让我对上海整体‘80后’的创作状态有直观的了解。此外,也可以更细分专题,深入的剖析青年艺术家们的全貌。”

展厅现场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则认为,“之所以举办本次展览,也许是因为现今‘80后’已进入当下艺术研究的视野。”

展厅现场

  “80后”从出生到成年的人生经历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使得“80后”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对上一代人来说更加富足,他们耳濡目染地接受了社会发展变革带来的的新事物、新思想,并且接受到较好的素质教育。

  在艺术创作上,“80后”追求更新的理念、更少的束缚、更多的尝试,这些创造力和相对较高的文化起点成为这个群体十分宝贵的优势。他们的艺术探索已经逐渐摆脱了模仿和青涩,逐渐显示出自身的艺术态度和追求。

  美术史论学者汪涤表示,本次展览的作品多以记录都市生活中的日常生活状态,关心的不是大的主题,而是自己的小情趣。但这一格局也许会给“80后”的艺术创作带来一定影响。

展厅现场

  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80后”的艺术家并不满足于架上绘画的表现形式,从本次展览中影像、视频、装置类作品比重的大幅提升可窥一斑。

  “80后”艺术实践的路径和特点,少有前辈艺术家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由于尚处于个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初期,他们也少有成熟艺术家对于风格转变的思想负担。他们对于艺术风格的探索仍处于活跃期,对于多元文化的互鉴吸收显示出极强的主动性和敏感性。

  艺术家、策展人李诗文觉得,从本次全景式概括“80后”的展览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们在语言中都有自己成熟的概念。而个人的情感和理念决定了各自语言的方向。他建议,艺术创作要从艺术史入手,与时代、历史和科技相联系,才能走得更远。

展厅现场

  总体来看,当前80年代艺术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术视野已十分开阔,不少艺术家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多元文化的同时也主动回归到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与研究,是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一个群体。他们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缩影,也是在国际舞台上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本次展览是继成功举办两届“海上漂移”展览和“海上·70”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之后,又一次以“海上”名义集结的专题展览。“海上”系列展览和学术平台,持续聚焦上海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状态,不断为海派文脉的传承以及上海青年艺术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助力。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2月28日。

  参展艺术家作品:

郑豪杰《游》

陈迪《上海客厅之四》

杨宁《学生活之八》

王春晓《细胞-圆》

黄赛峰《囚禁在视线中树》

林森《独行》

李宁羽《半》之一

赵波《水》

史琼璐《cosmouflage-blossom》

严怿波《CHAOS系列》

顾颖《宇宙洪荒-温》

庄颖《叠》

彭丁昌《与流浪者的晚餐》

周胤辰《一秒》

李晴艳《清供系列Ⅰ》

苏迎春《面膜NO43》

宿保华《城》

鲁丹《薄膜-蓝》

罗陵《复兴西路147号》

王琳《东野梦游-腾云》

冯伟《静物(一)》

崔彬《对白》之五

陆健《形状-三体》

徐晨《寻迹(三)》

田临君《伤-18》

孙源《群体的寓言》

郭志鹏《那山那花》

吕旭《鳍》系列二

周隽《照旧运行8》

赵羽茜《情人》

张黛妮《仪式系列之示1》

何龙生《新视觉5》

宗锡涛《小丑系列》

廖扬《探头》

李季《自在 · 帝释天》

司尚林《中国式地图之桂林》

黄康銮《惊世倒钩》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