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寻向所志”展览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峰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寻向所志”展览现场(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12月17日,“寻

“寻向所志”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12月17日,“寻向所志”展览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梁健华、王家浩、宋轶联合策划,在由王家浩、李巨川、蜗牛工作室改造过的美术馆空间内呈现了蔡回、何岸、李消非、李燎、李占、魏程程、社会敏感性研究所的多件影像、装置作品。

展览名称“寻向所志”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向所志”展览三位策展人(从左至右:梁健华、宋轶、王家浩)

策展人梁健华导览

策展人王家浩导览

时代美术馆早在设计阶段就提出美术馆将以“生产”作为线索,同时带有对应的组织框架。因此原方案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物理空间,它本身可以被视为一个关于美术馆的方法论。当面对真正的实践时,这些设想既是某种提示,也成为背景的一部分。

策展人与部分参展艺术家合影

在此之外,美术馆周围不断变化的地域、历史文化现状成为塑造自身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尽管普遍意义上,私立美术馆的功能有明确定义;但国内的美术馆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依然十分模糊。能稍加确认的是:美术馆是一个提供艺术创作研究、收藏和展示的公共空间。但这样的定义危机四伏,它无法说明美术馆在层层现实中能承担的角色,甚至国立与民营之间的差别等等言之不尽的疑问。在这种情况下,美术馆需要划定自身,而身上的各种“例外”反而能成为自我划定的前提。

“寻向所志”展览空间由建筑师团队王家浩、李巨川、蜗牛工作室重新设计

因此展览将美术馆自身作为一个案例,把各种潜在的行动前提袒露出来,其中包含了它的建筑形态、不同面向的实践,未来能成为什么这些问题。在这个结构中,艺术创作是作为与日常生活的链接出现;建筑师既作为空间的规划者,也向观众提供如何使用空间的想象。在两个月的展期中,美术馆将成为多义的公共空间。美术馆通过打开自身,在各种范例和判断中洗脱出来,从而获得研究自己的机会;这既有反身自问的意味,也是在向到来的观众无所不言。

蔡回,5件录像作品

蔡回的创作以影像为主要的实践方式,此次展出的5件作品环绕“业务”之题脚,开展多种的叙事空间,并以旁击侧录、采访、跟拍、纪录、行为等方式呈现业务员的日常销售行为,以及与顾客之间的交际内容。通过带有强烈指涉目的的主题,艺术家所展现的是现实生活空间与生存方式,藉由多以“一对一”方式交谈的对白也让情境同时更趋向于私密性,但也可以说更为真实。

“寻向所志”展览现场

何岸作为艺术家一开始被人广为人知的就是这一系列的灯箱作品。他和朋友通过各种手段在武汉街头“获取”了各种商业用灯箱。它们既带有使用痕迹,同时也是一个个偏旁和汉字。当何岸将这些偏旁字首按他的私密聊天内容,或与个人密切相关的人名重新组合时,私域和公共层面之间发生了翻转。个人情感被属于公共场合的招牌灯箱给与了通感的渠道。人们在叠加、破损的灯箱里同时看到了何岸个人,和那些满是痕迹的灯箱自身。当两者叠加时,正如我们向陌生人倾诉自己时一样,心情复杂,总想等来心照不宣的那一时刻。

李燎《我是正义的》

李燎的作品一开始时镜头描述的环境随处可见,平白且毫无修饰。直到艺术家从角落里冲出来袭击那个“仇人”,最为触目惊心的是击打皮肤的“啪、啪”声,高潮在“仇人”落荒而逃中结束,影像猝然而止。

李燎说这是真的打架,当中没有表演成分。我们从影像中看不到对媒介“艺术”的把控,而是看到由愤恨带来的紧张感受。李燎向我们说明,他不会将日常转化成艺术,而是将个人在现实中无法放下的情绪、困境交给观众。他的艺术不打算以重组生活来获得诗意,而更相信这些纠结,甚至难堪的时刻他和观众都无法回避。这当中肯定有些十分重要的事情在里面,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至于它是何种艺术,也许就不重要了。

李消非《崇明岛》双频彩色有声影像

李消非自2010年起开始创作“流水线”项目,至今已有7年。在这7年中,李消非用冷静的目光观察机器和工人。自1913年亨利•福特发明流水生产线以来,与之相关的图像、场景除了标榜效率与纪律外,就是成为批判资本主义异化人性的对象。

李消非尽力抵抗着这些“眼光”,让镜头回到具体的人里。在镜头中,工人显示出他(她)们如何适应环境、适应身份设定,达到平衡的努力。但这种平衡也在不断摆动中,专注和出神交替出现,没人知道他(她)们的真实想法。在这些容纳疲劳、规训的自我平衡里,显示出人和工业文明复杂的关系:一方面赖以生存,一方面又被其吞噬;而在当中,人们总是努力保持尊严和平静。因此李消非的观察、拍摄、剪辑、虚构并不努力揭示什么,而是孜孜不倦的维持在意义锁定之前。徐徐展开人如何在生存、情感、纪律、自我期许之间来回权衡。

“寻向所志”展览现场

李占,乌鸦首饰

李占的微信名叫乌鸦,在现实中乌鸦喜欢收集各种闪亮的小物件放在鸟巢里;李占同样也喜欢收集如毛线、扣子、螺丝这样的物品。2013年,她开始手工制作首饰,在首饰里也经常使用到所收集的物品。至于参加展览、从事创作对于李占来说是一种分享,她希望更多人如她一样喜欢这些物品。因此李占会以“乌鸦首饰”的名义,在美术馆衍生品商店里售卖她的首饰和各种手工劳作。这意味着这些物品不仅仅以“作品”的方式出现在美术馆,而是与公众分享她的喜好,就如她喜欢收集各种闪闪发亮的小物品一样。

“寻向所志”展览现场

社会敏感性研究所(下文简称为社敏所)是由艺术家李山在2011年创办,并与赵天汲一同运营的非盈利艺术机构。它作为一个正式部门存在于伯纳德设备控制有限公司的行政架构中,与公司里财务或仓储一样有着正式身份。社敏所在长达6年的工作中,强调在艺术家与工厂、工人之间直接合作,以此唤起每个人的主体意识。

在和工人长期相处中,社敏所逐渐收集了工人的片言只字,在展览中他们把这些语句命名为“标语”,用工人自制的扩音器把收录自他们自己的音频播放出来。社会敏感性研究所认为,个体出示标语通常有几个层面:一是社会—政治层面;二是那些本无法发声的人直接发言,这些词句以一种直接而幽默的方式传达出来的,它来自于口头文化,而不是计划的书面宣传风格;最后一层是语言本身,它来自于聚会、闲聊或者谚语,它是在人与人相处之间产生的。不管它们有多少层次都比惯常标语更有人情味,它们是一种温暖和自由活泼的絮絮低语。

“寻向所志”展览现场

魏程程作品展览现场

魏程程在开始创作不久,很快就能把作品与生活的边界厘定清楚。因此他的作品比起他的工友显得更加自足。这部分来自与他强烈的表达欲望,艺术成为了他和世界之间的一个结构,是与他的生活同构的。这也许正好回应了当年约瑟夫•博依斯提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除了在展览中集中展示他近两年的作品外,他还为展览重新创作了一件新作:《工,艺》。他将邀请一位专业舞者,根据在生产线上工作时的动作,演化出一套舞蹈。当我们面对魏程程的创作时,或许能提醒我们艺术总是处在各种关系中,如果脱离了这些就只能退化成有竞争目的的比赛了。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2月4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