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风》和《榫卯》的自由:“无边界:王心耀、傅中望”艺术展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洪镁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12月3日,“无边界:王心耀、傅中望”艺术展在

  (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12月3日,“无边界:王心耀、傅中望”艺术展在浙商大厦开幕。本次展览由批评家、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担任策展人,以“无边界”为切入点,展出艺术家傅中望的雕塑作品和艺术家王心耀的油画作品,呈现两位艺术家在美术馆管理者的标签之外,其视觉表达弥漫的多元与多样的话语方式,以及各自的鲜明而又差异化的叙事品格书写的自我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真诚思考和激情表达。

“无边界:王心耀、傅中望”嘉宾合影

  尽管在此次展览之前,王心耀不曾讨论过自己创作中的边界,但是他的创作似乎又始终是在逃离边界。在其80年代初的毕业创作《黄兴在汉阳保卫战中》即确定了王心耀在具象表达上的功底,’85新潮时期的表现主义作品显示出他在创作中融入思辨表达的能力,但是很快王心耀却转向了现实主义叙事,开始于2009年的《中国风》系列则向观众展示了艺术家近年在抽象表现上获得的成绩。

艺术家、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致辞

艺术家、汤湖美术馆馆长王心耀致辞

  在建立了一系列的图像符号之后,开始进行《中国风》系列创作的考虑,王心耀表示“我想去尝试更单纯一点的东西”。“中国文化里有一个词特别妙,‘得意忘形’,太科学、太规矩可能就会失去艺术的表达。不管是西方绘画体系,还是中国书画历史,真正能够被时间检验、留在美术史中的作品始终不是表象的制作,而是精神层面的自我表达。从艺术的层面上来说,这种自我表达包括了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动机不同因素,但是归根到底就是表达主体的问题,艺术家站在什么角度、希望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调动了哪些成长经历、建立了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这些才是最根本的”。

王心耀《中国风NO.106》120cm×80cm 2016年

王心耀《中国风NO.126》120cm×80cm 2017年

王心耀《中国风NO.128》120cm×80cm 2017年

  1994年,傅中望与隋建国组织的“雕塑1994”五人系列展已经成为当代雕塑史绕不过去的事件。傅中望展出了包括《地门》在内的三件作品,那时他已经开始探讨榫卯与“关系”。事实上,在更早的上世纪80年代末,傅中望就已经在建立自己的“榫卯”表达体系。

  在对“榫卯”主题进行了30多年的持续深耕之后,傅中望的“榫卯”表达已经超越本身的形体意义讨论,而是进入了观念形态的思考。“现在榫卯对我来说是一种观念形态,是凹和凸、进和出的关系,是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想清楚它的本质后,会觉得任何相生相对的东西都可以用榫卯来解释。把这些东西想得透彻以后,你就可以把任何东西放进榫卯的概念里进行表达。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生命个体,我利用某种视觉媒介,通过帽子、建筑、火车、现成物、木头传达我对社会各种复杂关系的思考,这和我在早期用榫卯结构寻求艺术语言确立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它走向的是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傅中望《时空之面》40cm×50cm×190cm 木、大漆 2010年

  对于展览主题“无边界”,本次展览策展人冀少峰解释说:“我们越来越置身于一个‘无边界’的生存现实,无边界带来的最大特征就是共有与共享。在无边界社会,‘一定要变成自己的’这种惯性思维逐渐变成了大家的,私人属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共同虚拟拥有的内容越来越多。 无边界还带来更多的创新潜能和创新发展,它使人们获得更多的自由,这也是‘无边界:王心耀、傅中望’艺术展所带来的一种启示。”

  《中国风》系列和榫卯系列共同开启了他们对中国在迈向现代性的过程中所抒发出的视觉知识分子的文化情怀,冀少峰在谈到两位艺术家的共同点时表示:“在《中国风》的中国元素确立了王心耀的个人化话语表达方式。他游走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黑与白、空灵与寂静、流动多姿与朴茂深邃间。《榫卯》亦成就着傅中望的艺术传奇。他前瞻性地、敏锐地紧扣“榫卯”话题,终将榫卯这种民族文化根性的属性结合当代文化特质持续不断走向了一个又一个空间展演的舞台”。

“无边界:王心耀、傅中望”展览现场

  冀少峰认为,在王心耀和傅中望的艺术表达背后,更深层的是在中国社会不断转型渐进的过程中,两位艺术家“用自我的视觉表达和话语谱系知识结构再续传统文化元素和当代文化发展间取得了一种融合和协调,亦使传统文化元素在迈向当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找寻到了一种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之途径”。

“无边界:王心耀、傅中望”展览现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