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字学与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段维佳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雅昌艺术网讯)11月9日,“文字学与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

  (雅昌艺术网讯)11月9日,“文字学与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本次会议是在当代高等书法教育蓬勃发展,而学科体系建设中文字学薄弱,以及当代书法作品中文字错乱现象较突出的背景下召开的,旨在针对现象、解析问题、求真循理,以引发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对文字学的重视,促进书法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开幕式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王福州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牛克诚

  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福州、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刘恒先后讲话。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书法研究室主任陆明君主持。

与会嘉宾合影

  各位专家学者围绕高校书法专业中文字学课程的重要性、文字学基础与书法篆刻创作、文字学与书法研究、高校书法专业文字学课程教学等展开讨论,涉及到了商代甲骨金文的书法价值、《说文》与书法、古文字书法的困境和出路、当代书法创作中的文字问题、传统文化视野下文字学与书法的关系、文字学基础与书法研究、以文字为载体的书法、文字的符号化与写意性、从文字观到书法观、古文字与高校书法教育、书法的“泛化”与文字学的缺席、金石文字与书画创作、书法创作中的简繁字等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研讨会议程分为三场进行:分别由丛文俊、黄惇、李刚田担任学术主持。

  第一场:

  

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黄天树

  黄天树:分为三个部分讨论主题:汉字体系与拼音文字的相同不同之处;《说文解字》和书法,《说文》作为实用性的学术和创作工具,需要书法艺术领域的人员多研究和学习,在高校开展《说文》课程。;甲骨文书法艺术的价值,从书法的角度讲,写甲骨文诗文或者楹联的时候最好保持风格的一致性,不要混用。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秘书长赵平安

  赵平安:古文字书法的困境在于,一是古文字难以识读,战国文字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甲骨文、金文;二是古文字字少。甲骨文可识字也就1500左右,金文有约3000字,数量有限,而且一些当时的常用字在现在却成了生僻字;三是古文字用法复杂。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用字习惯,古代汉字在战国时期,燕国、齐国、秦国、楚国、晋国等都有细节的用字特征;四是古文字结构繁难;五是古文字的书写风格不易把握。古今书法有很大的差异性,正是这些不同决定了不同时代的书写风格。

中国文联艺术中心主任,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恒

  刘恒: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当代的书法家更多都在注重视觉上的艺术效果。有雄强、柔美、奔放等各种风格。但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忽略了文字本身的结构严谨和自身规则。古文字字形少。前人用假借,或是用部首拼凑,但这种方法取决于书写者的文字学素养,而我们现在作者缺乏这种素养,所以出现了随意拼造的现象。高等书法教育对书法艺术的复兴和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提高和加深,但是在专业院校中重心更多是放在创作上,应该在教学里面,更加的注重文字学方面的课程设置,对文字学有基本的掌握。

中国书法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副主任李世俊

  李世俊:围绕主题分为:中国书法历史性与载体性;文字学为基础的书法辩证论;文字与书法美的规律。对于高等教育传播书法和文字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出版物看,需要规范治理,文字改革造成的字体和写法的不同,影响现在对出版传播的审定。书法文化性首先是通过文字承载的,这种历史信息的沉淀与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构成中国书法内容与精神的内在。

  第二场: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叶培贵

  叶培贵:作为书法来讲,需要直接解决书法家用字正确的问题。到底运用什么样的原则把这些字找到使用,或者有用这些字的办法。这是我们站在书法学立场,高等书法教育立场上需要探讨的。实际上我认为书法学者是有自己的优势的,而这个优势很有可能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弥补文字学研究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文字学研究和书法研究彼此之间关系研究。目前我所看到的比较多的研究类型是偏于静态的剖析。以形音译的系统性,以及系统是否被破坏,为它的核心研究目标。但是缺乏动态的描述,从这个体如何到那个体,中间怎么发生变化的,用什么样的方式描述出来,这些研究内容总体偏少。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副社长,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刚田

  李刚田:主要谈文字与书法创作。一个是文字造就了书法。一部书法发展史紧贴着文字发展史,文字的生成方式、制作方式、载体以及内容和书写都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书法写字,一个是写,写的核心是笔法。一个是字,必须是中国文字,所有的解构文字不是书法,而是抽象的现代绘画。

  另外,文字制约了书法。古文字音符是最大的制约,诗词格律是诗词最基本的依托,对它又是一个制约。在文字学原则的情况下,如何发展书法。我们局限于古文字研究,只求形式上的统一协调,而不讲究文字学意义上的纯粹。如何把古文字转成书法人常用的字典,操作层面也是比较难的。用字是不断变化的,具体的案例具体的分析,不可能用一成不变的规律,也是不现实的。书法艺术是要植根传统,然后鼓励创新,这两个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任平

  任平:关于动态文字学和静态文字学的观点,其中裂变问题,我发现很多不是现在所理解的楷书部件,或者更早一点在篆书中纯粹是一个图形,分不出太多部件来。我提出,比部件更小的单位分析,由于它的作用,逐渐让一个图绘性的篆书走向符号化的艺术,这个阶段是汉字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现在讲书法史往往不会讲汉字形态内部的变化,形成我们对书法本体的理解。其实一旦去研究了汉字形态变化,尤其是古文字,图绘性的汉字向抽象性符号性汉字转化研究,发现书法的转折点恰恰也在这里。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篆书委员会副主任丛文俊

  丛文俊:中国文字学对书法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现在看对书法最有用的构成分两个部分,一个是汉字它怎么来的。《说文解字》讲的,“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它的哲学基础就是仰观俯察。基本构形方式和书写原理上,就奠定了书法基础。我觉得这一部分很值得去发掘,因为后来不管汉字发展成什么复杂的样子,都可以追溯到最原始的拼法。第二,对于会意字和形声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现在要尽可能的去关注。

  古文字无论多么象形,只有少数经过形声化改造,形声化替代,剩下大部分形体经过书写性简化掉了,但字体中包含的曲线,最传神的部分是不变的,因为象形,这里既有造字观念的影响,也有最基本美学影响。今天很多研究理论以及教学,都已经沿着宋人的发展方向,尤其明清的,大量的在讲技法。当我们都讲技法的时候美感就没有了。所以今天的教学对于书法美来说是严重的萎缩。中国书法理论发展到明清以后逐渐在庸俗化、世俗化,越来越为大众所了解的时候美就没有了。

  第三场: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朱天曙

  朱天曙:第一,从书法角度深入研究古文字学的某一个分支,形成某一个专题。文字研究的深入形成若干个分支,甲骨学,青铜器铭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牍帛书研究,这几个分支实际上可以从书法史角度进行进一步探讨。第二,从创作角度来认识古文字形体的一些规律,实现艺术上的再创造。从古文字形体变化来看,影响汉字变化的因素,我想主要有三个因素。一个是结构形式,一个是书写工具,一个是书写的方法。我们在书法创作当中,如何愿意古文字行体的成果,对于我们创作是非常有作用的。第三,在高等教育当中,要从篆刻角度研究和运用其他古文字,能够做到书法和篆刻的相通。现在高等教育当中,篆刻的教育重视不够,应该成为书法教育中重要内容,而且和书法和文字学教学连接在一起。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黄惇

  黄惇:关于古文字跟书法的纠结。有人谈到能不能拼,写的时候到底选哪一种体等等,这是需要讨论的。乾嘉学派的学者对古文字的态度是很苛刻的,字体不能混用,在这些很细的分类,分地域以外,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书法不可能把它分那么死。古文字修的专著是我们的工具书,也有先进和落后,受当时制约条件影响,现在渐渐可以发展成更先进的工具,所以新的工具书我们也要用,不能说一本书就走到底。我认为我们主要了解的应该是书体演变史。另外,设立文字学的课是要让学生会用工具书,很多学生连简化字、异体字都分不清楚,更不要讲古文字。所以讲文字学就应该也包括这些常识在内灌输给他们,或者说,使他们作为必修课,必须学会。

《艺术品》杂志主编,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王登科

  王登科:,书法与文字学的关系,从书法创作而言,我觉得是情与理的关系,沿着话题简单说几个情况。第一,我们为什么再次强调文字学在书法教育当中的重要性。第一是血统的纯正性,文字学作为一种特别的书法的最基本的要素,这一点始终没有偏离。到今天为止,无论是评选也好,创作也好,大家都强调文字的重要性。所以这里边存在着传承的问题,中国书法在一种特别的传承体系当中,它在强调自己创造与发明的同时,还要保持传统的要素。

  第二,如何处理好文字学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情与理就是这样,一个人特别强调自己的创作状态,他就忽略了书法的门槛,是需要在文字规范基础上进行的。第三,对于书法教育而言,究竟需要怎样的文字学。书法作为教学的一个学科,就应该有自己的现成教材,可不可以编一本《书法文字学》,要不然整个古文字学和文字学,还有音韵学的一部分,会更具体。这是我的一点想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乙庄

  乙庄:以黄宾虹为例,在他的书法和绘画创作当中找一条和文字、书法、绘画与易学之间的关系。在黄宾虹的绘画理论中,他提出了“一波三折”,就是在八卦当中阴阳鱼里边中间这条线,是太极当中体现笔法的一种形象描述。黄宾虹往往又把这一笔当作S线的一半,再用另一半去完成S线的另一半,所以给人感觉在黄宾虹的画中马上就会出现笔笔连环,不仅是环环相套,而且是环环相扣。他还提到了在一勾一勒,在一虚一实当中追求阴阳和合。黄宾虹引书入画的核心问题则是笔法,其以金石文字为宗的绘画笔法观更是画史上仅见的。黄宾虹将这种用笔引入国画,开启出苍茫浑朴,清明玄妙之境,并成为推动其山水画实现质变的重要因素。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陆明君

  陆明君:结合现代书法界的实际情况,在创作上出现的问题很严重,主要是古文字书法创作,异体字,以及繁简字问题。学习与使用繁体字尤其要了解并注意繁简之间的以下几种关系:简化字与繁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我们只要把繁体字记住就可以。第二是简化字为减少字形记忆负荷,大量采用了同音合并的方式,出现了一对二,一对三,一对四等等关系。再就是简化后与另一个不同音的字成为同形字,造成原本音义不同的两字成为简化字的一个字,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书法创作中对现代简化字借用有来源的古字,平常在临帖等书写中有这种习惯。还有是现在的简化字是原来繁体字的前身。另外,草书楷化形成的一批简化字。我们分析了在使用繁体字中,也要容纳特殊情况的简体字。在读古籍时经常会遇到现代相对应的简繁字混用不别的情况。还有姓名、地名及其他专用名词中的繁简字对应问题,这类可能往往是出现问题最多的。所以,书法家要减少笔误,除了加强学习古文字学之外,选择工具书上一定要选权威的版本。

  此外,首都高校部分书法专业的研究生及来自各地的书法爱好者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立足于当下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实际,针对书法作品中文字错乱的突出现象,反映出文字学知识缺失的弊端。此次会议邀请国内书法界、文字学界多位著名学者参入,解析问题,视角前瞻,引发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对文字学的重视,促进书法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当代书法高等教育及书法创作颇有现实意义与启示作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