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田世信艺术展在央美美术馆开幕 展现艺术家六十年“大匠之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耀杰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10月13日,“大匠之作——田世信

  (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10月13日,“大匠之作——田世信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对田世信60余年的艺术创作进行了研究和梳理,选取了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出,从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对传统雕塑创作的坚持和对当代雕塑艺术新态的思考和创新,以及对日常生活、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的关注。

开幕式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辞

开幕式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致辞

开幕式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开幕式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主持

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将雕塑作品分成五个版块展出,分别是“汉风唐韵”“民间塑造”“王者之尊”“当代视线”和“尊文崇士”,同时将呈现一系列相关的素描、速写、油画,以及田世信的手稿文献资料。

展览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介绍展览情况

雕塑家田世信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

此次展览策展人唐斌

  范迪安院长讲到展览时表示:“为田世信先生举办回顾性的学术研究展,既是中央美院全体师生,也是雕塑艺术界同道一致的许久心愿。他的艺术历程充满着长期求索与勤奋耕耘,也透溢出改革开放的时代发展与中国雕塑艺术之间的关联,他的雕塑人生与创作成果展现出一代艺术家坚定的艺术理想与信念,他在雕塑中所灌注的雄强意志与精深劳作的艺匠精神尤其使人感动。”

展览现场雕塑家田世信与徐锦江夫妇合影

展览现场雕塑家田世信与雕塑家盛杨、王中合影

  关于展览主题,策展人唐斌讲到:“在我看来,雕塑之于田世信先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他每日必做的事。他的创作道路,有着清晰的艺术自觉性和方向性。“找寻”对他而言是一种艺术态度,一种创作路径,更是一种精神指向。与田世信先生的每一次畅谈促膝,与他的作品的每一次对视倾听,在我的心底油然生发出“大匠之作”这个深刻的展题,并由此梳理出汉风唐韵、民间塑造、王者之尊、当代视线和崇文尊士五个展览版块。这个展览呈现了田世信雕塑创作五十多年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在艺术追求上的大我自信和大将风采,在艺术教育中的慧眼举贤和伯乐大爱,在艺术理想中的匠心精神和家国情怀。”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还原了田世信工作室场景,关于这部分的设置,策展人唐斌表示:“在展览筹备期间,我们多次往来田世信先生工作室,他的工作室就在家中或离家很近。展览前夕我们再次到访时,恰好赶上他正在创作一件大型木雕作品《谭嗣同》,一段110公分左右的泡桐木,在他斧劈刀削之下,已略显雏形,栩栩如生。‘未完成’也是艺术家创作进行时的一种状态,从中更能看出艺术家在创作中的肯定、犹豫,沮丧和兴奋。木雕是一门减法的雕塑艺术,生活有时又何尝不是如此。让这件‘未完成’的作品在展览现场的‘工作室’中,与观众近距离见面,切实去感受体会雕塑家的创作心境。”

展览还原了田世信工作室场景

展览还原了田世信工作室场景

《70年代自画像》  油画棒 14x16.5cm  1971年

《苗族老农》  素描   18x26cm   1986年

《铜仁锦江写生》纸面油画  39x46cm  1981年

文献部分展览现场

文献部分展览现场

文献部分展览现场

  汉风唐韵

  田世信一直钟爱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描,对通过简单的线条就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质感、亮感、形象等感到赞叹。他塑造的仕女作品,是对于古代线描语言的立体化,无论是《汉女》的修长肃穆,还是《唐女》的丰腴富贵,用不同的造型语言塑造出环肥燕瘦的形象,高度概括地表达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女性内在的精神气质。

  《汉女》 木  高120-125cm 1999年

展览现场

  这一板块展出了汉唐仕女作品6件,塑造了鲜明的古代女性形象。关于这部分的创作,田世信讲到:“从出土的众多汉佣中,给我一个鲜明的印象:中国的女性始终处于卑微的状态,即使是唐代的雍容华贵,也逃脱不掉男人玩物的处境,女性在某种层面上至今仍未摆脱这一状态,基于对母性的敬爱,为东方女性的悲哀的不平心态,这些形象在我脑海中反复出现,所以反复做了这两类题材。”

  《唐女系列》之一  红卵石   24x16x13cm 1996年

  民间塑造

  本板块以田世信在贵州期间创作的作品为主,展现他早期创作的时代特色与艺术风貌。

  1964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后,田世信被分配到贵州清镇中学,在此教学与生活了二十五年。在贵州的这段经历,滋养和丰富了田世信的早期创作,对少数民族形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地取材,创造了一批民族的、乡土的题材。劳动人民在困苦条件下劳作的劳苦艰辛,但却自足自在的精神风貌跃然立于其作品中。《苗女》《花桥》《侗女》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少数民族人物,展现了田世信野性、直接的艺术风格,塑造了其作品鲜明的特色。

  《苗女》木、大漆  40x90x93cm 1982年

  关于民族题材创作,田世信表示:“我比较热衷于表现少数民族题材,也一直在很诚实的捕捉质朴、强悍的少数民族形象。我觉得少数民族的文化很不简单,也很钦佩他们那种苦中作乐的精神。”

 

  《山路》系列之二(六人五羊)  铜  90x100x155cm 1997年

  王者之尊

  此次展览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特别设立了圆形展区,以全新的展示方式呈现了这一部分作品。

  早在1993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宋代赵匡胤画像,田世信便开始留意其他传世历代帝王造像。他借用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诗词,以雕塑的形式将中国画的线描立体化,塑造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五位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深远的 “王者”的形象。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上,王者之尊这组作品表达了艺术家“与故人对话”的主题,希望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引导,引导观众回到过去的那种时代。这组作品是田世信艺术生涯中创作上的新开端,是由现代主义向观念主义或当代主义转换的里程碑作品。

展览现场

  “我的《王者之尊》推翻了以往我对雕塑的界定,我试着在与古人对话的情绪下,用中国人的形式做一个新的尝试,对我来说,王者之尊使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开端。”田世信讲到。

  2009 《唐太宗》脱胎漆雕211x178x183cm

  当代视线

  此板块展出田世信近些年来的创作,展现他对现实生活与当代艺术的探索。

展览现场

  田世信对材料有着特殊的兴趣,无论是陶、石、木、青铜还是大漆,都运用于他的作品中。对不同材质的探索与钻研,也激发和促进他边工作、边游戏的工作状态。田世信对于大漆的研究,始于在贵州时看到当地农民用大漆、牛皮制作的生活用品,便对这种能呈现琥珀、半透明状态的材料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有机会参观了马王堆汉墓,在众多铜、木、铁等出土文物中,唯有大漆在经过几千年时间的洗刷,仍能保持光亮的状态,由此田世信便开始致力于将这一中国传统材料的传承的工作中,也对推动大漆雕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于材料的运用,田世信表示:“也许是我对材料有特殊的兴趣,无论是陶土、石头、木料、青铜还是大漆......每当面对不同材料的特质和美感时,我会不由自主的琢磨出某些有意思的玩意,我喜欢在无形中思考有形的东西。”

  《母与子》之十二(线刻)   铜   46x22x79cm 2007年

  《晨》大漆、铜 59x24x18cm 1995年

  崇文尊士

  源于对历史人物故事的深深着迷,田世信从80年代便开始做历史名人雕像,从《老子像》《司马迁》《屈原》等古代文人,到《谭嗣同》《秋瑾》《鲁迅》等近现代革命家。田世信多次塑造《鲁迅像》,他抛开历史上对于鲁迅制式化、高高在上的形象框架,如在《鲁迅与青年》组雕中,鲁迅的形象平易近人,与青年们围坐而谈,让其有了更多的个性表达。而谭嗣同则是另一位田世信反复塑造的历史人物,田世信在大学时候便对谭嗣同愿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精神而感动,反复做了很多次。田世信用简约的东方性造型法则,选取具有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在这些作品中,无不表达了艺术家对于历史人物的纪念和尊重,也传达了对历史人物精神、人生态度的认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纵观我所做的历史人物,是以这些历史人物的本质中最独特的形象或者气质为骨架,然后再以我对艺术的理解及表现手法加以呈现,但这些历史人物最主要的共性是:这些人,对人类这个物种,是极为负责人的人。”田世信讲到。

  《鲁迅坐像》之二 青铜  70x50x80cm  2007年

  《谭嗣同像》之三   大漆   74x50x55cm 1995年

  田世信曾师从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等著名油画先生的经历,给他的艺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展览同时展出绘画作品40余件,其中包括素描、速写及油画等作品。展览现场对田世信工作室的还原,让观众身临其境艺术家的工作环境和创作气氛,由此了解田世信的艺术全貌。本次展出之后,田世信先生将大型组雕作品《花桥》无偿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以此表达对国家收藏工作的支持。

《花桥》

  据悉,本次展后,田世信先生将把大型组雕作品《花桥》无偿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以此表达对国家收藏工作的支持,展览将持续至10月29日。

  艺术家简介

  田世信(1941年3月8日),北京人。1941年3月出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分配到贵州清镇中学教学,1978年调入贵州省艺术学校,1989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定居北京。

  田世信与雕塑的渊源可追溯至他的家学。田世信的曾祖父早年及在北京从事玉雕的行业,开过玉雕作坊(即玉器田)。从附中到大学,田世信在北京艺术学院学习了八年,深受当时已具有现代创作的观念的教授卫天霖的影响。田世信兼修绘画与雕塑,且对雕塑情有独钟。当时的西洋雕塑大师如布尔代勒、麦约、亨利摩尔等,他们质朴且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最为田世信所倾心,而画家蒙克的画作则最能引起他的共鸣。曾师从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等著名油画先生的经历,为田世信的艺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1964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后,田世信被分配到贵州清镇中学,在此教学与生活了二十五年。在贵州的这段经历,滋养和丰富了田世信的早期创作,对少数民族形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地取材,创造了一批民族的、乡土的题材。随着个人艺术创作的沉淀,从田世信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对传统雕塑创作的坚持和对当代雕塑艺术新态的思考和创新,以及对日常生活、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的关注。田世信从事雕塑创作的60余年,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雕塑艺术家,如向京、瞿广慈、陈文令、蔡志松等。

  传统中国绘画中的线描对田世信的创作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田世信一直试图用雕塑的形式将线描立体化,学习中国古人在造型上的思考与表现方式。同时,田世信对材料有着特殊的兴趣,无论是陶、石、木、青铜还是大漆,都运用于他的作品中。尤其是对于大漆的研究,田世信致力于这一中国传统材料的传承的工作中,对推动大漆雕塑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1982年初,田世信的第一件正式参加展览的作品《侗女》,入选法国首届邀请中国参加的《巴黎春季沙龙展》。1989年,转调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结束了25年的贵州生活。于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田世信、刘万琪雕塑联展。1993年,木雕《山风》参加了海峡两岸雕塑展,作品并为山美术馆收藏。1994年,第一次个人展览《田世信雕塑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大漆雕塑《大躯干》《王阳明》和大型组雕《山音》等作品。2009年,《王者之尊——田世信雕塑展》 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这组作品标志着观念表达和材料试验上的重要转变。2010年,《王者之尊——田世信雕塑展》 在上海美术馆开幕;获《雕塑》 杂志金手指奖。2013年,应邀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2017年1月受邀参加太庙艺术馆举办的《文明的回响•中华匠作》展览。2017年2月出版《东方艺术•大家》2017年2月个人专刊。2017年9月受邀参加中国美术馆主办《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