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OCAT研究中心年度重戏 通过图像呈现“活着”的古代遗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裴刚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策展团队合影留念从左至右: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馆群总馆馆长栾倩、艺术家尚扬、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巫鸿教授、牛津大学雅希∙埃尔

 

策展团队合影留念

从左至右: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馆群总馆馆长栾倩、艺术家尚扬、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巫鸿教授、牛津大学雅希∙埃尔斯纳教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殷德俭在展览现场

  2017年9月15日下午3点,2017OCAT研究中心年度展览“遗址与图像:牛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研究计划”开幕。展览题目中所说的“遗址”是指人类艺术活动的现场历史遗存,也包括与现场有关的建筑、雕塑、器物和绘画;“图像”是指以现代视觉技术——特别是摄影和三维扫描——对历史遗址进行的再现。展览共分为两个部分——“遗址・实物・传记:考古与摄影”&“天龙山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与新图像技术”。

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馆群总馆馆长栾倩在开幕式上致辞

  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馆群总馆馆长栾倩在开幕致辞中讲到:“北京OCAT以研究、出版、文献、展览交流为主,主要是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2015年开馆以来,3年中每年都邀请一位学者,就他研究的成果到北京和大家作交流。2015年邀请了法国的学者于贝尔曼,2016年邀请了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今年我们邀请了牛津大学的雅希∙埃尔斯纳教授。因此,这个展是今年的重头戏。”

牛津大学雅希∙埃尔斯纳教授(左)在开幕式上致词

  雅希∙埃尔斯纳教授在阐述此次展览的时候,对雅昌艺术网说:“这个展览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西方的考古和艺术的议题;另一部分是中国语境下的考古和艺术的议题。通过摄影、数字影像的记录来探讨两种不同考古语境的比较。考古学中的对象,然后再去审视杯挖掘出来后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无论是被修复和被破坏,这些都会赋予它新的生命,而这些都会在展览中体现出来。通过空间的设计,把考古发掘的过程情景呈现现了出来。在第二部分,可以用3d的方式看到石窟过去的样子,而不是现在被破坏的样子。”

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巫鸿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词

  巫鸿教授在这次展览中有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作为执行馆长他对雅昌艺术网说:“当代并非就是画一些当代的画,而是当代的思想,是当代的观念,是当代的看问题的方法和想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你再画多少画,也是空的。如果你有这些当代的观念和想法,你的研究都是具有当代性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开拓一个方法,去想很多美术的问题,可是现代的材料,也可以是当代的材料,也可以是古代的材料。我们希望我们做的事情,可以反映一种当代现在正在出现的一种新的潮流和做法。这就是整个的背景,OCAT的很多项目活动都是围绕这个展开的。这个展览的两个部分是不约而同,牛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历史的遗迹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有生命的东西,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不是一个死的东西。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古代的遗迹是在变化中的。而这两个展正好对应了埃尔斯纳教授的比较主义。”

牛津大学雅希∙埃尔斯纳教授在为观众做导览

展览现场

英国巨石阵遗迹 1901年拍摄

英国巨石阵遗迹 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

约旦佩特拉,修道院,19世纪晚期

约旦佩特拉,修道院,1923年拍摄

英国著名的萨顿胡船葬遗址影像展示现场

  进入展览的第一部分“遗址・实物・传记:考古与摄影”,可以看到关于古代英国“巨石阵”和土耳其以弗所两处遗址的文献和摄影图片所呈现出的问题,可以看到一直被发现后到现在境况和嬗变中的理念。另一个独立的展厅呈现的是英国著名的萨顿胡船葬遗址的发现,策展团队在展厅的中间特别建造了模拟考古现场的圆形沙坑,并把演示考古发现的PPT影像投射在上面。

  “遗址・实物・传记:考古与摄影”,由牛津大学考古研究所历史环境图像资源库主持。这部分展览涉及两种不同形式的比较。其一,展览运用从玻璃幻灯片到数码照片的各种影像媒介,展示一系列文化中考古语境下的文物和遗址的照片,其拍摄地涵盖欧洲北部、非洲北部及地中海东部等地。其二,展览通过展示同一文物或者遗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设置了一种更进一步的比较。一个特定的人工制品或遗址在其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成为了展示的关键。展览运用现代考古摄影图像向我们展示文物与遗址自摄影记录手段滥觞以来大约150年的流变历史,用视觉与想象勾勒遗址与实物的“传记”。

天龙山石窟第16号窟西墙历史照片

天龙山石窟第2窟右壁佛龛数字复原图

  展览的跌入部分关于天龙山石窟的研究“天龙山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与新图像技术”。已经上个月举办了开幕,正如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所言:“为什么做这样的工作?首先,是从美术史的研究方面,从研究单独的雕像风格向雕像所处的石窟、建筑环境的上下文关系的转移。所以现在就放大到雕塑的组合和背后的宗教思想、礼仪等等。这是美术界的一个大趋势;我们无法把散落在世界各个美术馆、博物馆的雕像的局部都找到回归原样,通过新图像技术把雕像放回原境。我们无法扭转历史,但我们可以用技术、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历史的问题,也是我们对历史的表态。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潜在的意义。”展览使用早期摄影文献与新图像技术,回溯天龙山佛教石窟的历史,并再现其原始风貌。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部,于一千多年前开凿而成。石窟中精美的造像自20世纪初便吸引了古董商的目光。为牟取利益,原始造像的头部、身体或躯干被通过各种手段凿取或剥离贩卖给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本展借助数字成像技术将诸多流散海外的造像“恢复”至其原始面貌。东亚艺术中心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散落海外的石窟造像进行了广泛的记录与归档。 在天龙山文物保管所主持之下,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对石窟进行扫描,结合石窟和流失造像的三维信息,最终实现对石窟整体原貌的数字重建。本展也将视作一次将历史图像与新数字显示技术(包括视频、人机交互和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探索,以期在未来创造更多具有教育性和吸引力的展览。

在展览入口处的三维互动“力士头像”雕刻数字复原图像

 天龙山石窟第二窟虚拟复原

天龙山石窟第二窟虚拟复原

天龙山石窟第14窟造像模型三围交互展示

造像模型大型三维展示 观众可以在触摸屏上更换背景色和光线角度

  展览的第二部分已经在8月21日开幕,呈现给观众。这部分是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东亚艺术中心主持的“天龙山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与新图像技术”。这部分展览借助数字成像技术将天龙山石窟中诸多流散海外的造像“恢复”至其原始面貌。东亚艺术中心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散落海外的石窟造像进行了广泛的记录与归档。在天龙山文物保管所的主持之下,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对石窟进行扫描,结合石窟和流失造像的三维信息,最终实现对石窟整体原貌的数字重建。这一部分展览也被呈现为一次将历史图像与新数字显示技术(包括视频、人机交互和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探索,以期在未来创造更多具有教育性和吸引力的展览。

  这两个部分之间的对话引出了本次展览所要探讨的一个核心议题,即遗址/图像的辩证关系在美术史研究中的重要性。“遗址”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而不断变化,“图像”提供了对这些变化的记录和重构原境的可能。但这些图像和重构又永远不能代替遗址,它们所提供的是关于遗址的历史知识。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提供“全球美术史”领域中的比较范例,反映美术史研究中的新方向,并增强国内和国际美术史界的联系和互动。

  据悉,展览将展至12月31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