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四川大学与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璞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振兴传统工艺”丁酉学术论坛——四川大学非遗学科建设

“振兴传统工艺”丁酉学术论坛——四川大学非遗学科建设研讨会现场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响应国家“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文化复兴战略。经过四川大学与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长期合作、友好协商,报四川大学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四川大学与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定于2017年6月11日下午在四川大学美术馆举办签字仪式,并由四川大学与恭王府博物馆合作主办巴蜀木版年画精品展和“振兴传统工艺”丁酉学术论坛——四川大学非遗学科建设研讨会。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孙旭光、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中心副主任王静、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姚乐野、四川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黄宗贤出席仪式。

  下午三点整,四川大学与恭王府博物馆举行签约仪式,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姚乐野主持签约仪式。首先由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孙旭光致辞,孙馆长指出:1、落实国家振兴传统文化的政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交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年华”。在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班,院校的专家学者一同参与,并用保护非遗的理论思想进行宏观指导。2、建议大学参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从自己参与的两次非遗节中感受到了举办非遗节的热情的提高,但也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即非遗节展览水平并没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针对此情况要从公众的认识度入手,依靠社会牵头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孙馆长讲到成立近西北传统工艺工作站,由北服牵头推广传统服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推动非遗的发展。

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分别代表双方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宣布成立四川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向研究中心主任黄宗贤授牌。

  随后,晏校长代表学校也作了发言,阐述了四川大学与恭王府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合作成立四川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就是围绕构建高水非遗研究平台,形成四川大学新兴学科增长点。讲话结束后,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与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孙旭光分别代表双方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晏校长宣布成立四川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向研究中心主任黄宗贤授牌。

研讨会由四川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黄宗贤教授主持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教授发言

  签字仪式结束,“振兴传统工艺”丁酉学术论坛——四川大学非遗学科建设研讨会正式开始,研讨会由四川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黄宗贤教授主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教授在研讨会首先发言。刘魁立老先生主要提出了非遗发展中的三个问题:关于传承人群、整个社会的态度以及非遗发展的方向。刘教授指出在之前传承人都是在做自己的技艺,但是在这十年间,这些传承人突然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靠的正是文化自觉,不断使传统手艺人意识到自己手艺的宝贵。这个文化自觉体现在担当意识和志愿者行为以及共产意识。正是这十年当中的巨大变化,传承人群的转变以及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变成了全民事业,包括学术界,商界,教育界,传媒界等等整个社会。

孙建君教授发言

  参加这次研讨的孙建君教授以关于艺术学科的非遗学科建设为题发言,他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艺术作为学科门类的思考;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确立;第三、民间艺术在大学所有艺术专业课程中开设的问题;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学和培养目标体系的思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王静也发表了讲话,她从国家的宏观角度上讲述了中国节目应该加深中国史诗的记录工程,应该在非遗的记录工程方向做更多的工作。他强调了建设非遗学科以及向社会普及非遗的重要性。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保护中心孙冬宁主任在发言中阐明了恭王府对建设非遗学科的重视,此次恭王府博物馆与四川大学的合作不仅仅是为了两个单位在职能上的合作,还是为了能让非遗文化能在全国高校推广,此为非遗学科迈出重要的一步。

  其后发言的还有浙江师范大学的陈华文教授、云南艺术学院的陈劲松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系主任陈岸瑛教授、中山大学非遗中心宋俊华教授、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博中心副主任刘强等全国各地的学者,分别从自己学院所在地区及全国的角度阐述了非遗以及艺术学科的发展程度和建设心得,同时还提出共同推动非遗学科的发展,促进非遗学科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在新的时代赋予非遗更多的历史涵义,再次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巴蜀木版年画精品展现场

  最后,作为主办方四川大学非遗中心李振宇副主任感谢与会专家对于非遗学科问题严谨认真的思考。他认为当今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范围内人类的频繁迁徙与生活范围的空前扩展、通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信息交流的便捷、跨国资本的经济运行全球化进程,使地球村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科技化的新图景。日益频繁的交流和互动、日趋紧密的经济联结、不同民族群体的混杂性。不仅使得人类知识的科学认知突飞猛进,新兴学科不断呈现。在人文学科领域,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交融,原有的学科在消失,伴随不断更新的认知对象和认知思维新,人文学科也不断创新。二十世纪在人文认知领域的突破,首先是对于文化概念的深化,文化从是“理想的”(ideal)、“文献式”(documentary)文化定义,进而认知到文化的“社会”(social)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从精英回归民俗成为二十世纪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非遗进入学术化视野,非遗学科建设也成为一种学术趋势。他强调在艺术门类的非遗文化的学科性建设,可以立足于艺术学、设计学理论、美术学等多学科领域。推进非遗研究进程,推动学科化建设,建立非遗艺术类课程体系,将继续筹办各类学术会议,进行个方位的探讨。

巴蜀木版年画精品展现场

  四川大学非遗学科建设研讨圆满结束,四川大学与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系列活动完美落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