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二维码、小视频、emoji……艺术家如何回应潮流时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彭菲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朋友圈+:文化馆线上艺术计划展” 开幕讲座现场  4月15日,艺术群展&l

“朋友圈+:文化馆线上艺术计划展” 开幕讲座现场

  4月15日,艺术群展“朋友圈+:文化馆线上艺术计划展”在OCAT上海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OCAT上海馆和线上艺术平台“文化馆”共同策划,展览以投影、录像、装置、人机互动、模拟日常生活情境等方式重新展示这些线上发布的作品,试图对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的艺术创作和技术应用、线上展示和线下再现等共生关系展开讨论。

“朋友圈+:文化馆线上艺术计划展” 展览现场

  展览名中的“文化馆”由策展人鲍栋和艺术家陈友桐在2016年发起、组建的一个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机动性艺术机构。它对应着文化馆属性上的当下矛盾:一方面,在互联网和艺术媒介快速发展的当下,文化馆似乎成为一种保守、过时机制的代表;不过,诸如微信和“朋友圈”的社交媒介,充斥着带有重复性的信息,它们出现、迅速传播、却又在短时间内消殆。

  因此,鲍栋与陈友桐以微信平台为基础,实现线上艺术计划“文化馆”。通过艺术家投稿或约稿的方式征集和定制作品。他们将手机平台和微信“朋友圈”当作艺术现场,陆续发布参与者的作品。作为移动端的线上艺术计划,“文化馆”项目的参与者不局限于狭义的当代艺术圈,还包括了诗歌、戏剧、音乐等领域内任何可能的创作者,作品类型涉及任何具有想象力和可能性的媒介。据悉,在“文化馆”初创的一年里,共有46位艺术家/组合参与其中,进行了50次推送。

“朋友圈+:文化馆线上艺术计划展”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鲍栋表示:“一年以来,‘文化馆’促成了很多以互联网移动接口(手机)为载体,以微信朋友圈为传播方式的艺术实践。这些作品在体现了艺术家批判性创造力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文化的诸多特点和即时潮流,很多作品包含着对手机媒介与应用程序的批判,但这种批判又经常是以娱乐化、游戏化,甚至即时消费性的方式出现的。”

  据了解,本次展览的参展不少作品强调与观众的互动性,每一位观众在与其互动的过程中,或能留下个性化的痕迹。这些痕迹或是启动一件作品按键动作;或留下不规则触屏的路线轨迹;或产生一段“啊”的叫声;或输入一张照片,并拿到他人输入的另一张。正如鲍栋撰文表示的:那些小视频、直播、触屏、GIF动画、表情、贴图、小游戏等活跃在线上的热点,都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转换称个性化的语言。“它们既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当代文化复杂现场的一部分,它们让‘朋友圈’不止是朋友圈。”

飞地 返潮之夜

高元 洛圣都轮盘

葛宇路 一街拼图

侯德华 表情宇宙

贺子珂和宋紫薇 拯救大山子

余极 Sisyphus

徐渠 过去

罗可一 扫一扫时空的入口

  据悉,展览持续至5月28日。

  (本文作品图片由OCAT上海馆提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