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千高原艺术空间“春纪” 以个案形式呈现艺术家创作新进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璞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2017年3月18日下午3点,千高原艺术空间一年一度的实验性群展项目“春纪&rdqu

  2017年3月18日下午3点,千高原艺术空间一年一度的实验性群展项目“春纪”拉开帷幕。展览以集结艺术家个案作品的形式,呈现他们各自的思考和创作脉络的新进展。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本次共计12位,分别是郭工、韩梦云、李一凡、王川、王俊、文豪、谢帆、萧文杰、余果、臧坤坤、张如怡、邹思妗,年龄跨度从1950至1980年代,作品媒介包括绘画、录像、摄影、装置等。

  展览现场

  王川、王俊、谢帆、萧文杰、余果、邹思妗一直以绘画创作为主:

  左:王川 《 宋庄之六》 布面丙烯 162×194 cm 2016

  右:王俊 《无题(金)》 布面丙烯、油画 210×226 cm 2016-2017

  王川是中国当代抽象绘画最早的先驱之一,他的创作与生命体验紧密结合,显现出自我疗愈的特征,近两年的布面油画又不断显现出基于绘画语言本身的冥思。

  王俊 《无题(金)》 铁、丙烯、及时贴刻纸 尺寸可变 2016

  王俊的创作被他描述为“像猎人一样”追逐难以言说的视觉核心,不断在画面的肌理和质感中寻找连接精神与形式的穿透性。

  谢帆作品

  谢帆为大家熟知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古典情结,而现在他以此为基础,探索绘画中的空间,以及画布与空间的关系。

  萧文杰 《阴影26》 布面油画 170×140 cm 2016

  萧文杰 《阴影20》 布面油画 150×150 cm 2015

  萧文杰用类似古典油画的方式描绘最难易捉摸的影子,影子的形象介于“可见”和“不可见”之间,就像对视觉本身的反观。

  余果 《西广场》 布面油彩 160×200 cm 2014

  余果的绘画以场景或故事为基础,结合了他对生存环境的思考,但作品的言说手段并不是叙事化的,而是以色彩和形体的张力和氛围为主。

  邹思妗作品

  邹思妗的作品经历了从场景叙事,到碎片化的场景营造,再到破坏场景后的视觉碎片的演变,就像一首基于视觉的叙事诗。

  不难看出,这些艺术家都在继续对绘画的视觉语言本身的探索,而这一探索中又凝结了他们对时代背景的感知、对个体经验的坚持,以及与画布在掌控和被掌控之间博弈。

  韩梦云和臧坤坤都试图从材料的属性出发,延展绘画的材质本身,打破绘画与装置的界限:

  韩梦云 《观看的边界-相续》 数码微喷于油画布 140×200 cm 2016

  韩梦云 《在宥》 布面油画 244×120cm + 244×30.5 cm 2013

  韩梦云的作品以古典水墨为基本出发点,将水墨的笔触放大后打印在画布上,形成了水墨痕迹与画布之间新的材料关系。

  臧坤坤 《“容器,根系”IV》 绘画装置、木、丙烯、不锈钢门把手 60×114.5 cm 2016

  臧坤坤 《“容器”XII》 布面丙烯、木板、丙烯、防护网、画框、亚麻布 100×150 cm + 20×30 cm + 绿网180×3000 cm 2015

  “这几年臧坤坤越来越倾向于把绘画处理成物,而不再仅是在画面上描绘某物,他更试图使绘画与物品,以及绘画中的事物互相关联,但又不分等级的平等相处。这意味着他的工作逐渐在走向一种一般性的艺术,而不是那种特别性的‘绘画’概念。”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批评家鲍栋如是描述。

  郭工、文豪、张如怡的装置作品更多触及材料的特定属性的陌生化,从对材料的感知方式出发,探索内心体验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郭工 《拂尘》 玻璃 30×30 cm×13 2016

  郭工将中国古典哲学的方法论与自身的创作实践结合,他的参展作品运用简洁的玻璃镜面材料,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凸显物质与感知的联系和冲突。

  文豪 《方块》 石膏干粉 39×39×5 cm + 90×90 cm 2014

  

  文豪 《内在的逻辑》 刺 30×30×30 cm 2014

  文豪常常以石膏等材料和自然物现场创作作品,他的作品“内在的逻辑”将直接取自天然的植物重新整合,与极简的墙面结合,用不同属性间的断裂感探索感知的异质性。

  张如怡 《倒影》 混凝土、铁、泥土及瓷砖  63.5×46.5×26 cm 2016

  张如怡的作品将轻与重,实用与非实用的关系凝结在简练的形式中,同样将内心在物质属性面前的波动和自我凝视作为创作的核心。

  李一凡 《将晚》 影像 彩色 34’42” 2016

  李一凡 《八角形灯箱》 LED灯箱 53.5×53.5×13 cm 2016

  李一凡是中国最重要的纪录片导演之一,长久的工作使他累积了有关中国社会现场的浩繁的图像档案,他将这些图像档案拼贴、重构、异质化,以庄严的形式为我们凝结了那些曾经的时间切片。本次展览也以李一凡的两部录像作品和几件灯箱作品链接整个展览,为展览提供一个观看和思考的社会场域。

  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7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