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武宏《山海经》新作亮相虚苑美术馆 展现传统题材的当代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张天宇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武宏个展《穿木换名》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作为中国的首部地理、方物、神话图志,中国古籍《山海经》被

武宏个展《穿木换名》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作为中国的首部地理、方物、神话图志,中国古籍《山海经》被誉为一部“奇书”,从民间传说的地理知识到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山海经》给予世代中国人无限遐想。2016年10月22日下午,艺术家武宏新作个展《穿木换名》在北京文资虚苑美术馆开幕,呈现了其以中国古籍《山海经》故事为蓝本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不仅展现了武宏在创作手法上结合木版与水墨两种中国传统的创作方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传统题材的当代思考。

 

出席展览开幕式的嘉宾合影

  武宏,山西大同人,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1998年参加中央美院版画系当代美术馆学生作品联展;2004年,获得中央美院版画系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中央美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央美院版画系。

  谈及武宏以木板水墨的形式创作《山海经》题材作品的初衷,策展人周融荣谈到:“当初曾问过艺术家这样一个问题:是先有的木板水墨这种新的美学表达方式,还是先有的创作《山海经》的想法。武宏当时的回答是:前者。”武宏在《山海经》明清版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结合了木版和水墨技巧,通过印染相间的方式,在融合中探索出块面和质感的灵活控制,将木版水印中的刀刻和木纹保留,较之传统,运用得更为含蓄巧妙。早在武宏的博士论文中,他就开始探讨碑刻、砖墙的视觉阻隔,与纸上山水的通透视角结合而产生的独到美感,但谈及历时数年的《山海经》系列,他无意强调哲学思辨,而将发现某些木材肌理和纸墨效果的偶然时刻,作为一切的起点。创作版画多年,武宏与工具和材料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他雕刻木版所用的拳刀均为亲手打磨。

武宏的作品

  那么,为何偏偏是《山海经》呢?武宏认为,《山海经》记录了先民以自身区域为中心的测算与想像,同时也包含各种现实线索。因此他没有进入拟古题材常见的概念化幻想,而是像文明初始一般,亲历身体力行的劳作,用细腻严格的线条结构,藏在渲染之下,使画中动物的毛发、鳞片与木材不分彼此,暗示着这些生物来自今天我们通过想象才能触及的最原始的自然。他笔下的动物轮廓干净、凝固,似乎在漫长的光阴中经历了停留和沉淀。墨迹的丰富层次构成视觉深度,将原本简单的图案变为神秘的图腾。

武宏的作品

  《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末尾以大禹的口吻总结了全书资源,疆域、水源、铜铁,“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相较社会与政治考量,武宏选择以最简单的方式理解《山海经》:他相信许多异兽真的存在过,我们只是不知道而已。

武宏创作的“双头猪”形象作品

  天津报道过突变的“双头猪”和《山海经》中的“并封”如出一辙;类似“旋龟”,音如击木的生物也曾在吉林被发现。他的观点背后是对人类渺小本质的认知,而《山海经》系列引出了可能的疑问:如果今日转基因能带来变异,那么上古奇观,为何不能是真实的呢?我们真的了解过去吗?我们是否依然尊重天真的想像,以及灵魂的无尽可能?

武宏的“宝塔诗”题材作品

  展览中两件《山海经》系列以外的作品均以宝塔诗为题材,进一步发挥了画家对“意识”与“界限”的兴趣。宝塔诗化为宝塔,文字几溶于砖层表面,逐字辨认的过程令人阅读建筑的纹路,物质与精神世界最纯粹的两端,在墨的空间深处,似乎可以消弭界限,同归于自然。

武宏的“宝塔诗”题材作品

  展览开幕式现场,由虚苑与北京西班牙文化中心塞万提斯学院联合举办的“雕刻塞万提斯:理想主义和游侠骑士”虚苑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也正式启动。本期为期两个月的驻留项目将有来自西班牙和中国的多位艺术家参与,包括西班牙艺术家Monique de Roux du Cheyron duPavillon,Fernando Bellver Chango,Maria del Mar Hernandez Riquelme,Laura Beatriz Lio Martorelli 和中国艺术家武宏、黄洋、龙芝俊、刘欣怡。据悉,在创作完成之后,艺术家的作品展将于12月份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举行。

展览现场

  展览开幕式结束后,参展嘉宾围绕此次武宏个展所进行的研讨会也就《山海经》题材创作的深度和广度、水墨在当代艺术分类学中的位置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