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UCCA新展:“科技宅男”的终极幻想 与“国际饭店”的昨日风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熊晓翊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2016年8月19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推出两个新展,分别是“新倾向:唐纳

  2016年8月19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推出两个新展,分别是“新倾向:唐纳天”和“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新倾向:唐纳天

  “新倾向:唐纳天”,是UCCA “新倾向”系列的第5个展览,也是艺术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首次个展。

  《最后媒介》(The Last Vehicle)是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的一篇文章,讨论当物质媒介走向信息媒介之后,空间与距离的改变对人类文化心理的作用,维利里奥提出“加速的文化”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描述。唐纳天的借用这一标题,进一步阐述了其对被建构环境及其心理学效应的形而上学思考,依据悖论式的原则——图像永远先行于客体——制造一种实验性的体验。

  UCCA的长廊空间分割成两个既独立、又关联的部分:一部分为异域化的景观,另一部分为室内的生活空间。

    

  在第一个展厅里,由沙堆起来的“高地”具有异域化的景观效果,可能会令人联想到外星球表面,或者是人迹罕至的荒野。“高地”上有一些由模型翻制出来的立体梯形“龙牙”,这些梯形的形状借鉴了二战时期德国战场上的防御工事,一辆装配着假眼与无线传感设备的遥控车指涉作品名“最后媒介”中的“媒介”。除此之外,一个由演员扮演的外星人则在沙地上匍匐蠕动,一直远离观众,表现出对人类的恐惧。

   第二个展厅需要离开第一个展厅再从大厅绕到其背后,但其实两个展厅之间有一道暗门,是可以穿行的,但艺术家故意将两个空间设置为不可穿越。第二个展厅类似于最为一个监视屋,同时也有生活化的场景,艺术家将其设置为一个宅男的房间,电脑上的图像来自于第一个空间中的遥控车以及展览四个角的监视器。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个细节丰富的展厅,比如,在第二个展厅外面有一个一直在流水的水龙头,再比如,两个展厅里的演员,永远不会同时出现,他们有一种镜像的关系。此外,“宅男”房间里的暗门实际上藏在书柜的后面,而书框里的录影像和CD盘则具有怀旧的色彩......

  该作品的核心在于“探索者”的形象,其久坐不动的状态直接展现了“宅男”或御宅族文化的现状。这一主题亦反映在《最好不要》(I Would Prefer Not To,2009年)中。探索者以来回运动的遥控车传输异域化景观的图像,戏仿了建立在实质现象之视觉呈现上的科技社群,而这一视觉呈现则由远程操控装置所收集的数据生成。唐纳天在其论文与作品《乌托邦的午后》(Afternoon in Utopia,2012年)中诠释了上述思考。

  关于这一哲学困境,唐纳天写道,“仿佛图像成为一切存在的事物,客体永远处于已被取代的状态,难以被把握;它并非是远距离的客体,而是间离性的客体——总之,是异域化的。”在此,异域化的身体作为一种具有深度的主体,虽然在沙地一般的陌生地域——类似2014年的作品《末日延迟》(Apocalypse Postponed)——中呈现,却在比喻的意义上被一位表演者所操控;这位表演者仿佛杂糅了各类日本动漫角色,在观众面前神秘地若隐若现。这一形象幽默地反映了艺术家对重置媚俗事物之语境的兴趣,以此塑造忧郁角色的多重身份。

  《最后媒介》对艺术家先前作品的引用亦体现在一个具有持续性水循环系统的水槽上——源于《白内障》(Cataract,2012年),这是艺术家在香港Experimenta举办的首个重要展览。“新倾向:唐纳天”不仅集中反映了艺术家的创作特征,亦引入了全新的行为表演元素。作为一名观念艺术家,唐纳天以对各类文化表征的融合而闻名,通过多重文本指涉及语言的演绎而制造意义,正如那些花费好几个小时点击“维基百科”上的超链接的人。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追溯了1970年代末及1980年代作为文化与建筑现象的中国国际饭店的兴起与发展。本展览由香港大学专攻建筑史与理论的助理教授罗坤(Cole Roskam)策划,首次集中呈现与7个位于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的饭店建设项目相关的模型、图纸、照片、文献及艺术作品,反映动荡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人们在艺术与思想方面的探索。

  Ucca馆长田霏宇也介绍,展览在劳森伯格展览结束之前开幕,就是因为二者拥有交错的历史背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试图与国际世界经济接轨的一个场所,各地的国际饭店是早期“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一个“文化发源地”,其空间与当时的文化交流活动关系密切。在展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包括安迪.沃霍1982年、劳森伯格1985年,来中国入住国际饭店的照片等相关文献。

  1978年,邓小平首倡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改革开放”政策,而国际饭店正是中国在抑制潜在政治不稳定因素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尝试。理论上,这些空间提供了被解放的新环境,外国的资本、思想与技术通过这些环境得以持续不断而安全地输出。现实中,它们导向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意识形态与操作方面的转型,从而打开了中国主要城市的门户,重塑了其被建构的环境,并为未来的发展设立了舞台。随着中国官方、建筑师、规划者与外国投资人、设计师、开发商共同定义、明确、把握中国改革进程的面貌,新型的跨文化交流在全国范围内的国际饭店中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初期的7个饭店建设项目

  饭店有助于满足中国持续成长的旅游产业的需要,并提供新经济实体的实践与技术赖以扎根的物质环境。1978至1979年间,到达中国的国际游客数量从180万人次一跃升至420万人次。新的五星级酒店在中国的主要都市中逐一兴建起来,旨在为到访者服务,并刺激经济的繁荣。这些饭店由中国最负盛名的设计机构与外国建筑公司共同设计并建造,预示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愈发密切的外交与文化交流。它们为外国的到访者提供了史无前例的舒适体验,并呈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筑在结构与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

  本展览聚焦于7个饭店建设项目,它们均位于中国大陆东岸,包括1974年由张镈(1911年—1999年)主导、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造的北京饭店东楼,1982年由陈宣远建筑事务所设计并完成的北京建国饭店,由贝聿铭建筑事务所的贝聿铭(生于1917年)设计、于同年竣工的北京香山饭店,1983年由美国贝克特国际公司设计并建成的北京长城饭店,1983年由广州设计院设计并建造的广州白天鹅宾馆,1983年基于香港建筑公司巴马丹拿集团的设计而建造的南京金陵饭店,以及由约翰·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1990年竣工的上海商城。

  展览中,与近期历史相关的实物与文献反映这些在政治、经济方面具有突破性的饭店建筑所促成的文化交流。一套皮尔·卡丹的印花裙装让人回忆起1981年在北京饭店举办的新中国第一场公开的时装秀。由克里斯托弗·马科斯拍摄的安迪·沃霍尔照片及沃霍尔本人创作的照片均记录了其1982年的北京之旅,以艺术家极具个人特色的冷幽默坦诚地刻画了这一时代的面貌。上述资料和其它作品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期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性时刻。

1979年,皮尔.卡丹第一次来中国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组织时装表演,1981年在北京饭店举办中国历史上首场对公众开放的时装表演。图为宋怀佳收藏的1980年皮尔.卡丹服装。

1982年,安迪.沃霍在北京饭店

上海商城

  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我们很荣幸地呈现如此意义非凡的展览,向公众展示一系列勾勒改革时代面貌的建筑;这一时代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成长的时代。如今看来,中国再次向世界‘开放’的初期显得尤为关键而有趣。我们非常感谢罗坤教授与我们一起将他的研究项目转化为一个展览,使学界外的公众也得以观看和了解相关的内容。”

  关于策展人

  罗坤(Cole Roskam)是香港大学建筑系的助理教授,专攻建筑史,拥有哈佛大学授予的艺术与建筑史硕士、博士学位;他的研究聚焦于建筑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跨国互动、交流中所扮演的中介性角色。罗坤的文章刊载于《建筑史》(Architectural History)、《灰房间》(Grey Room)、《建筑教育期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北美建筑史学家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等学术刊物中。罗坤近期完成著作《即兴的城市:上海的建筑与治外法权 1842—1937》(An Improvised City: Architecture and Extraterritoriality in Shanghai, 1842-1937)。目前,他正在研究中国在1972年至1990年间的建筑文化,并计划出版相关著作。罗坤的研究已获得富布赖特—海斯项目(Fulbright-Hays Program)、梅隆基金会/美国学术团体协会(Mellon Foundation/ACLS)、北美建筑史学家学会(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哈佛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支持。

  据悉,两个展览都将持续到2016年10月23日。

展览现场






 
关键词: ucca 唐纳天 国际饭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