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专家热议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需由“物”及“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从工业遗产、乡土建筑遗产,到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遗产,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概念、新理念层出不穷,而前不久召开的第五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又将主题对准了文化景观遗产。 
  何为“文化景观遗产” 
  “对于中国而言,文化景观并非一个陌生的概念。”在清华大学教授吕舟看来,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就是一个文化景观的重要类型——古人寄情山水,把自然山水人文化,创造了文化景观的典型范例:三清山由于与道教文化的关系、九寨沟由于与藏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显然符合文化景观的特征,而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园林等也都具有文化景观的典型特征。 
  据介绍,文化景观是指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文化景观遗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那些反映了人类创造与自然天成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文化财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价值和产业价值。 
  显然,具有美好环境的文化遗产并不等于文化景观,它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例如,人工开凿的古运河及其两岸历经千年积淀的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记录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变迁中的社会形态和市井生活,是具有再现历史作用的线性文化景观;云南红河南岸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世居民族共同创造的稻作梯田景观,在遗产地历经千年的演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以哈尼族为代表的遗产地各世居民族的历法、制度、宗教信仰、风俗、艺术、口传知识等强有力的文化传统,不仅促成了多元而和谐的以梯田文化为核心的遗产地世居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坚韧、乐观、深沉的民族性格与情感,并且至今传承不断,成为维系稳定山地稻作农业这一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文化景观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集中体现——任何中国传统的、按照这一理念创造的城市、村落、建筑群、墓葬、礼制建筑、宗教建筑、生产生活设施……都含有文化景观的意义。”也许,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侯卫东极具“中国特色”的表述,让文化景观遗产这一概念更加容易理解。 
  应对挑战还应“以人为本” 
  与其他类型遗产类似,因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和大自然的造化而形成的文化景观遗产,同样受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自然灾害等的影响;但又与其他类型遗产不同,传统生产方式的变迁、生活方式的中断,尤其是人的离开,使各国文化景观遗产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被破坏和逐步消失的危险,中国的桃坪羌寨和菲律宾的伊富高梯田都出现过村落“空心”现象——因无人维护和传承致使建筑倒塌、技艺失传。“我们始终认为,人是文化景观构成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灵魂。”生活在江南水乡的江苏省省委常委、中共无锡市市委书记杨卫泽对此深有感受: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古村镇是最具传统农村风貌的典型文化景观,是反映江南水乡农村生活特有的文化景观和活的博物馆,而其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文化景观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参与到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其本身就是文化景观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保护对象,也是保护的依靠力量。结合北京重修城墙时市民踊跃捐城砖、贵州地坪风雨桥被洪水冲垮时当地居民自发打捞抢救的事实,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指出,只要正确引导,公众可以成为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主力军。 
  专家表示,来自保护理念方面的差距、来自开发建设方面的破坏、来自社会变迁方面的压力、来自生存环境方面的威胁,是当前文化景观遗产面临的四大挑战。而构成文化景观的诸要素大都处于开放性的环境中,人类与自然也始终处于不断协调、互动的过程之中,因此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应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延续保护对象生命功能为手段。位于贵州省雷山县的控拜村,是传统的苗族农村聚落,农业景观、聚落景观、服饰文化、传统文化活动空间、节日文化、歌舞文化、制度文化、银饰文化等共同组成了一处文化景观,尤以擅长打制本民族不同支系和其他民族的传统银饰而闻名。2008年,贵州师范大学与贵州省文物保护中心共同实施了控拜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银匠技艺传承试点项目,内容包括“银饰文化技艺传承——银饰纪念品集体创作”、“文化集体活动——举办控拜银饰文化节与传统展览”等。“应利用村寨传统习俗规范村民的集体行为,以村落文化空间建设为切入点,推动村寨构建文化集体记忆,将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融入到村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中,保持村落文化景观的延续性,推动村落变迁性发展,探索以保护‘人’和‘文化核心价值’为主体的延续性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模式。”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院院长但文红说。 
  从“静态”到“动态”和“活态” 
  人们对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认知理念是日臻成熟的。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景观纳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世界遗产体系增加了文化景观遗产这一新的类型。1993年,新西兰汤加里罗国家公园成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第一处文化景观遗产。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66处文化景观世界遗产,而我国的庐山和五台山也位列其中。鉴于世界遗产数量不断增加、保护压力不断增大导致申遗门槛的提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认为,根据中国文明与文化的多元特性和中国传统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国今后在文化景观类型方面的文化遗产提名将拥有较多机会,而最新消息“中国2011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申报文本已经通过了形式审查”,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其实与申遗策略相比,文化景观概念的出现更加改变了人们对文化遗产作为保护的对象的价值认识,使人们得以从新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遗产,文化价值开始在遗产价值中凸现出来,并越来越多地成为遗产的核心价值。吕舟认为,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其促进了对遗产从点到面的保护,促进了对原来可能是作为遗产的背景环境的重新思考,促进了对遗产完整性的重新思考,促进了对由历史纪念物、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共同构成的从点到面再到线的新的国家遗产体系的形成。 
  从“静态遗产”到“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的保护,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趋势。单霁翔表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和视野的扩大,现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可移动与不可移动遗产、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保护框架之间的壁垒必将被逐渐打破,这将直接影响到对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理解和评估,也就必然影响对其保护理念与方法的深化。而在保护实践中,重视仍保持着原初或历史过程中的使用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等“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的保护已经开始。
  作者:云菲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