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第三届“炒更”摄影展——视阈的边缘展览及研讨会一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何妍婷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开幕式上嘉宾合影  由圈子艺术中心主办,王东策划的展览“第三届‘炒更&rsq

开幕式上嘉宾合影

  由圈子艺术中心主办,王东策划的展览“第三届‘炒更’摄影展--视阈的边缘” 、由鲍昆担任学术主持的“视阈的边缘学术讨研会”均已于7月30 日下午在深圳圈子艺术中心顺利举办。本次展览将于2016年9月10日结束。

  “炒更”摄影展是一场不具精神取向、平等的视觉采集活动。其中所裹挟的当代摄影艺术图像语言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将让我们再次有机会重新发现与审视摄影的艺术创作与思索维度。

  本届“炒更”摄影展由著名青年策展人王东策划。展览展出了来自新加坡、泰国、菲律宾、荷兰、中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十位年轻摄影艺术家的五十余件摄影作品。这些年轻艺术家用他们各自独特的观看视角,窥视着不同社会语境下的现实叙事,捕捉着那些被遗忘、被忽略的生命个体与生活现实。他们通过摄影艺术语言的转化,将我们目光所“漏”及的现实推到了视阈的边缘。

  与此,“视阈的边缘学术研讨会”由资深摄影批评家鲍昆担任学术主持。研讨会邀请了11位来自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建筑学、法学等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以及汕头大学长江艺术学院旧生会的全体理事等国内外不同界别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与探讨。研讨会共分为四个议题:当代摄影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与转译、纪实摄影的艺术性、主体性与社会性、中国当代摄影的现状及目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整场对话以多领域、跨学科的多元视角展开,讨论了当代摄影在中国文化现实语境中自身的定位、特质与艺术转化。

  展览现场

  在展览开幕当天,策展人王东对所有参展作品进行了详尽介绍与解读,为到场的所有观众做了非常专业与学术的导览,为观众更好地理解当代摄影艺术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在介绍马良的作品——白色上的白色这样讲到:“白色上的白色”是艺术家马良利用照片本身为创作题材所进行的二次艺术转化。这些照片都是艺术家从旧市场和垃圾堆中找到的,这些无名的摄影者与被拍摄者以及他们所留下的影像至今可能已经被世人所遗忘。这些照片中的人至今是生是死、姓氏名谁、现居何方等均任何线索可供考证。他们的存在与消失就如同白色上的白色那样,似乎并未发生过。马良以医用搪瓷长方盘为载体,以若干白色物体与每一张老照片在盘中发生对话与联系。借由“摄影——装置——摄影”的二次创作与转换的当代方式,诠释着一种莫名的感伤与苍白,表达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祭奠。马良的这组作品也让我们不断思考个体生命与社会间的依存关系,以及个体生存痕迹在影像中的记录与表达。

  策展人王东为观众讲解作品

  对于此次参展的荷兰艺术家扬﹒霍克(Jan Hoek)的作品“幸福的疯子(2012)” ,王东老师也为我们做了更深刻的剖析:“在艺术家扬﹒霍克眼中这些所谓的幸福的疯子,其实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埃塞俄比亚精神疾病的患者。他们长期以来由于精神上的异类无法被主流社会关注,其日常生活也无法得到基本的满足与供给。处于这样一个底层状态或境遇的人在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只不过是情况与程度的不同而已。艺术家长期以来一直关注被边缘、被遗弃的非主流的社会群体,并试图通过摄影的方式重新将社会主流价值的聚焦灯照射他们。这种人文关怀与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艺术家摄影作品中所彰显出的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与悖论,而是对于人、平等和民族的反思与表达。”

  策展人王东最后曾这样与我们分享他对此次展览的理解:“此次展览所邀请的艺术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以一种社会采样与田野研究的方式,借摄影艺术的视觉张力不断持续刺激与发掘着我们生命中那些已被遮蔽的现实,并利用各自不同的艺术语言与方式触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对视与反观。策划这样一个指向草根群体、日常边缘的展览,不是对遮蔽区域的简单再现,而是希望通过对不同文化脉络下的社会现实的观看,重新思考人在世界中的定位、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

  研讨会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陈晓阳

  【陈晓阳】人类学我会比较感兴趣,除了拍摄者希望表达的内容意外,被拍摄者是否会在作品中有他的意愿部分呈现出来,这是我在讨论其它艺术界项目里面反复希望可以展开的一个问题。我觉得任何一个艺术现象或者作品其实并不完全由艺术家自己来创造的,它的呈现应该是由表达者、被表达者、观看者以及我们在观看时的被观看这一系统综合所支撑起来的。

  北师大珠海传媒学院教授李捷生

  【李捷生】纪实摄影是越来越多,而且发现问题、抨击问题越来越深刻。

  基层法律工作者马晓歌

  【马晓歌】如果纪实摄影的外延足够大的话,可以说在我们日常的场景中几乎天天面对纪实摄影,而且可以算得上是纪实中的纪实。作为法律工作者,我们每天翻开案件的卷宗,里面都有案发现场、作案工具、被害人等图片的存在。这些图片是不加任何修饰的白描,是赤裸裸的真实的呈现。有时候这些照片的“纪实性”会真实到让人觉得恶心、反感,让我们自己都不忍去看。

  摄影批评家毛卫东

  【毛卫东】我觉得作为一个摄影师也好,作为一个采集者也好,我怎么传达给社会受众?当进入艺术语境的时候,受众的语境和创作者的语境到底怎么能够搭到一起?影像和文本到底又是什么关系?

香港浸会大学在读博士、何香凝美术馆策展人 王东

  【王东】我觉得思维能力与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此次展览我之所以取名“视阈”,而非“视域”,是因为此次展览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增加观众观看作品的物理“视域”范围,而是增强其接受、应对与思考不同文脉下的当代艺术的能力。诚如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那样,医身只能治标,而医魂才是治本之道。

  越众历史影像馆策展人孙粹

  【孙粹】我们在探索 一个新的展览形式,就是不用任何一张图片和打印的数字包括纸张或者是一张照片,我们是想用全新的科技去呈现一个图片的展览、影像的展览,可能对当代摄影而言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广度,就是城市化进程和科技的发展。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王明祥

  【王明祥】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艺术研究者要更加了解我们的服务者或者反映的对象。如何适应新形势,把艺术产业建构一个新模式,这是下一步所有艺术爱好者或者研究者、从业者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怎么与时俱进,怎么适应新时代,建筑新的艺术市场新模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终身教授谢晓泽

  【谢晓泽】所谓主体性就是你选择注视什么、你看什么,你选择记录什么,这就是摄影的政治性所在,你选择记录给他们看,这就是政治性所在,这就是一个证据,相对在法律上可以拿来作为依据的一个东西。

  蛇口社区基金会创会理事、深圳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深圳市胖鸟剧团艺术总监杨阡

  【杨阡】我看到这次展览说“炒更”是不具精神指向的采集活动,有没有呢?有,而且很大,也许真不在我们的视野范围之内。如果大家注意到的话,现在所有小区、所有公共环境里都有摄像头,它有特别强烈的视觉产品,这个视觉产品平常不在我们的视野里,但是它在运动。它可能真不具所谓的精神特质,而且是采集活动。

  摄影批评家郑梓煜

  【郑梓煜】这个炒更艺术摄影展,“炒更”这个词原意是兼职。比如说你本来是一个开车的,然后你兼职去卖水果或者兼职去干嘛的。这是“炒更”一词的原意。我觉得恰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艺术发展的另外一个逻辑,我们现在越来越不关注一个原来是做什么的。

  学术主持鲍昆

  【鲍昆】大家的发言给听众提供了很多思考的材料,其实这样就达到目的了。我们觉得谁也不要企图去改变这个世界,当然从各自角度产生效应,慢慢生成最终的结果,这是非常正常的、健康的现象。

  据悉,“炒更”摄影将每年向全社会发起采集活动,以不同的视角去阐释同一的世界,使之得到更加完整的呈现,并成为一个全民皆可参与的艺术活动。






 
关键词: 第三届 炒更 摄影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