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伐开心,要包包?K11喊你去看“包•当代”跨界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彭菲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BAGISM 包•当代”开幕式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7月14日晚,全球首个结合经典包袋与当代艺术跨界合作的年度大展——“BAGISM 包•当代”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开幕。展览携300余件跨越400年历史包袋,及15位当代艺术家作品,为公众带来一场跨越国度及时代的时尚艺术之旅。

  展览使用“BAGISM”这一独特的单词,既是对1969年3月31日在维也纳继续呼吁和平的记者招待会中,约翰•列侬以及小野洋子使用这一词语的致敬,也是包袋与当代艺术作品背后所凝聚的“主义”的彰显。

K11艺术基金会创始人郑志刚

法国策展人伊丽莎白·阿祖莱

摄影艺术家肖全

  为呈现艺术与时尚的完美融合,这次展览特别邀请了法国策展人伊丽莎白•阿祖莱、青年策展人刘品毓联合策展,同时由国内知名时尚主编及策展人叶晓薇女士担任此次展览策展顾问。她们从历史、女性解放、名人、艺术这四个核心方向,将包袋与艺术品重新展现历史的过去以及我们生活的当下。

“BAGISM 包•当代”展览入口处

“BAGISM 包•当代” 展览现场

  这次展品中不少是跨时代的经典和名流珍藏,包括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丽用过的Hermès原版包袋、Coco Chanel亲手设计的包袋、简•铂金的原版包袋及时尚传奇夏帕瑞丽与伊夫圣罗兰的私人手包、著名影星刘嘉玲的私人收藏等,让观展者近距离接触经典包袋艺术之美。

  此外,“BAGISM 包•当代”展览除了展出名流贵族的收藏之作外,还将通过欲望、信息、生活/轨迹、性别、现成制品、传统、广告、社会参与以及消费者的9大主题带来大中华地区新晋当代艺术家充满自我主张的“Bagism”艺术作品。本展网罗何采柔、胡为一、李爽、梁远苇、廖逸君、罗智信、靳山、彭薇、王浩然、王恩来、王思顺、于吉、徐震、张恩利、赵要(按照姓名首字母排序)等15位艺术家的新晋作品,呈现一场贯穿400年包袋历史的时尚与包袋的跨界对话。

  对于这场当代艺术与经典时尚的跨界之旅,K11创办人郑志刚先生表示:“时尚与艺术的跨界,也是K11一直倡导的工匠精神的最佳展现,我们将引领这个趋势。希望通过这次的跨界艺术展,激发人们对艺术概念与时尚设计的脉络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与讨论,审视两者在文明的轨迹中不可分割的关系,也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和社会提供全新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源泉。”

  “BAGISM 包•当代”有哪些艺术品?

张恩利 《BOX》

  自2000年起,张恩利描绘身边的物。纸箱、水管、篮球等日常物件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件作品就是一例。然而,艺术家并非理性地去传达物的属性,而是将人的情绪和感受隐藏在物中——看似物,实指人。张恩利很少对作品加以解释,艺术的“无法言说”让其作品流露静谧与想象。

徐震 《天下》

  徐震的装置《天下》是他最为众人熟知的系列之一。相比其他大型装置强调的观念感,该系列颇具装饰效果。堆砌在帆布表面的厚重颜料,看起来宛如一只巨大的裱花奶油蛋糕,有着高低起伏的曲线和边缘,蜿蜒生长出一座别致的景观模型。作品再次呈现了艺术家对于层次和空间的想象和把玩,而材料与载体的微妙关系亦被巧妙地纳入了有关绘画和行动的思考当中。

彭薇《遥远的信件》

  古老中国山水画的卷轴与册页,为《遥远的信件》提供灵感、图式和形制。这些作品并不是“山水画”,而是卷轴与册页的手绘装置,通过绘画与印刷品,呈现“再现”与“复制”的视觉错位与暧昧关系。

王恩来《浪潮》

  1989年生于大连的新锐艺术家王恩来,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王恩来作品的材料由日常化的垃圾袋与排风扇组成。轻薄的垃圾袋在风力的作用下会膨胀到它的最大体量,而看不见的风也会借此现形,通过控制作品的启动顺序呈现出充满变化的波浪矩阵。王恩来对此作品自述道:“我并不在乎材料本身的符号含义,而是更加重视物质属性的内在逻辑,使之脱离原本的功能语境,在互相干预下生成新的关系。”

于吉 《Flesh in Stone #3》

  用水泥和铁打造的作品《 Flesh in Stone #3》表面很光滑,上部有一层粗糙纹理,横截面的边缘则略微凸。于吉创作的赤裸而又形体含混的肉身,如痕似影,弥散在更绵长的时间段落里。

王浩然 《Dream Cosmography》

  王浩然于1980 年出生于芝加哥,2003 年获斯坦福大学研究心理学硕士学位,2005 年获耶鲁大学艺术硕士学位,毕业后常驻香港。王浩然的设备、影像和雕塑源自不同主题,他将经验、历史、文化方向的内容,过滤成一个个幻想或虚构的叙事。此次展出的作品《Dream Cosmography》由理发店的八角型台柱取得灵感。它反映了香港城市风景如梦如幻的风味。作品尝试捕捉感知行动中潜在的本能。

靳山 《误解》

  靳山是中国当代的社会介入式艺术家新生代领军人物之一。他喜欢利用如激进讽刺文学般的方式,向观众诙谐地展现同周遭社会性、文化性以及政治性问题的对抗。靳山1977年出生于中国江苏,200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目前在上海工作生活。

  此次展出的作品《误解》表达的是一种别样的、爆棚的能量,它从社会主义钢铁工人身上迸发出来。然而,从他发红的脸颊可以看出,这种破坏性能量似乎有所反噬,似乎威胁着要把这个半身像摧毁。这种力量的彰显只是一种态度,它最终转瞬即逝、不可持续。

何采柔 《记忆过曝》

  何采柔是台湾跨领域艺术家,加州大学国际关系学士,爱荷华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其作品曾于上海当代艺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台湾美术馆、高雄美术馆及神户双年展、亚洲双年展以及釜山双年展等展出。自2010年开房间戏剧节开始尝试编导工作,创作《206号房》、《四季》及《半透明的》等作品。

  作品《记忆过曝》以仿真真实的方式,透过材质、颜色与声音的变造,进行感官的挑逗,试图在演员的触碰下揭露欲望的表面。这是一场与物质的对峙,如同每天反复发生的仪式。

李爽《和我结婚,拿中国国籍》

  李爽是一名艺术家和作者,现居于上海和纽约之间。2014年毕业于纽约大学传媒硕士专业。

  2015年,李爽在纽约时代广场开始了《和我结婚,拿中国国籍》的表演,艺术家在身前带着写着这句话的牌子在雪地里走了6个小时。艺术家自述:“人们反应各异 ,有些人笑笑走开了,有些人要照相,但是让我惊讶不已的是,有80%的人一看到关键词结婚、中国、国籍,就脑把我脑补成一位绝望地想要美国绿卡的中国女生。很多人走上来连好也不问就说,‘给我一万美元我就娶你。’这是这种反应让我有了把这句话放到环保袋上的想法,不仅让更多人能看到,更重要的是给在美国像我一样的人一个表达自己的方式。”

罗智信《陌生人的口袋》

王思顺 《不确定资本》

  王思顺用作品《不确定资本》来传达一个循环往复的动作:定量钱币熔化并铸造成钢锭。卖掉,用卖来的钱全部兑成硬币再熔铸成钢锭。再卖掉,再熔铸,循环不止。

赵要《万物有形》

  作品《万物有形》的名字来源于雷德侯的一本书《万物》。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模块结构。作品主要体现在对“刀”和“模”两个字的理解之:刀是一种带有心理和直观感受的体验形式。赵要看重刀模有形与无形,抽象与商品之间这种具体和抽离的关系。

胡为一《集結》

  作品《集结》由四五十个旧箱包组成,每个箱包中都放置了由手工搭建的词语雕塑,并使用独立的摄像头持续拍摄它,由此将箱包中的词语图像信号输入至视频切换器。这些词语按照词性被分成了名词、连词与动名词。它们按照这样的顺序,对应地投射在了三个投影上。视频信号切换器随机地切换着摄像头拍摄到的词组画面,不论何时,投影上都会出现一句由名词、连词和动名词而组成的短句。

梁远苇《》

  梁远苇刻意把底色画薄,减掉油画肌理和厚度给观者带来的愉悦。这些花纹只有在超出人体尺度的画布上才能做到足够的重复,出现某种节奏和秩序。

廖逸君 《只有当拍档知道各自的正确位置,关系才会最好》 2008 摄影 100x131cm

  由于我是在中国长大的女性,我常常在想我只可以爱比我年长和成熟的人。然后我遇见了我的男朋友,Moro,比我小五年,我成为更有权威和权力的一方。我的照片探索了异性恋关系的其他可能性。他们疑问什么是异性恋关系的规范。如果男女性别角色和权利角色互换会发生什么事。由于我的男朋友是日本人,我是中国人,这个项目也形容了一段又爱又恨的关系。

  据悉,展览持续至10月9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