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将亮相深圳博物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吕雪松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海报  2016年6月24日,“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将在深圳博

“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海报

  2016年6月24日,“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将在深圳博物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包括“东方瓷国”、“海上通衢”、“瓷艺远播”三个部分,展出由澳门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香港艺术馆提供的自汉代至清代的172件外销瓷器珍贵展品,立体展示了中国作为“瓷之国度”近2000年来的辉煌历史以及对亚洲和欧洲各国工艺美术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览前言

  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华彩篇章。陶器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而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因此而拥有了“瓷之国度”的美称。

  成熟于西汉时期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至少在这个时期起,中国的陶瓷器已大量从海路出口外销。从唐至清代,从南海通向世界各大洲的各条航线,无不见证了这一辉煌。因此这些海外贸易通道也被称为“陶瓷之路”。

  中国的陶瓷器,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东方和西方的不少国家,也在中国陶瓷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了自己的陶瓷产业。

  第一部分:东方瓷国

陶熏炉 东汉(25-220) 广东韶关出土 高14.5公分,口径8公分,底径8.2公分 广东省博物馆藏

  我国陶器的历史已有万年之久。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瓷。在近二千年前的东汉时期,终于成功烧制出成熟的青釉瓷器。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步发展,到了唐宋时期,我国的制瓷业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元代景德镇窑异军突起,至明清时期更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其它地区如江苏宜兴紫砂陶、福建德化窑白瓷、广东石湾陶、广州织金彩瓷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这个时期,我国陶瓷业发展到了巅峰阶段。

  第二部分:海上通衢

  粤港澳地处珠江入海口,面向南海,历朝历代均是通向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的海上重要门户。西汉初年,广东南粤关市成为海上通市之始。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遣使循海路到达东南亚和南亚诸国。唐代广州首设市舶使,负责对外贸易,直到宋元时期,广州一直是中国外贸和海上瓷路的主要始发港之一。明代初至中叶实施“海禁”,中止民间对外贸易。十六世纪中叶(明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将澳门作为瓷器外销的主要转口港。明末清初,欧洲各国陆续来华寻求通商贸易,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停止海禁,于次年开放广州、松江、宁波、厦门四口岸对外贸易并设置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仅保留广州一口通商,形成了南海瓷路的鼎盛时期。

  盛唐之南海贸易

巩县窑三彩狩猎纹瓶 唐 (618-907) 高27.3公分,腹径17.7公分,底径12.2公分 广东省博物馆藏

  唐初,广州已设有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开元盛唐时期,广州城内更设有“蕃坊”和清真寺,供各国商旅居停、朝拜之用,因此吸引不少波斯和各地商人来华贸易,其中不少人长期在广州居住,人数多时达到十几万人之众。其中,丝绸和陶瓷是外销的重要商品。

  宋代广州市舶、南海要冲

吉州窑黑釉贴叶纹碗 南宋 (1127-1279) 高5公分,口径10.8公分 香港艺术馆藏

吉州窑黑釉贴叶纹碗 南宋 (1127-1279) 高5公分,口径10.8公分 香港艺术馆藏

  北宋太祖初年,广州复置市舶司。之后,再开放明州、杭州、泉州等七口岸。北宋制定外商的各种优惠政策,并开放部分商品让民间自由贸易;南宋时期,市舶税收成为国民收入的重要部份,促成对外贸易的繁盛时期。宋瓷在烧制技术上的进步,成为外销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的热门商品。而广州地利上的优越,令贸易额长期称冠。

  元承宋制,海上贸易兴盛

  元代继承宋代市舶体制,元世祖鼓励外商来华贸易,最多时曾设七市舶司,后仅保留广州、泉州、宁波三市舶司。元代修订市舶法则,规范对外贸易,与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一百多个。出口商品主要为纺织品、陶瓷器和日常生活用品。

  澳门—明代瓷器外销的重要中转港

青花克拉克狮子花卉纹瓷盘 明 (1368-1644) 高9.5公分,口径48公分 澳门博物馆藏

磁灶窑酱釉堆塑龙纹四系罐 明 (1368-1644) 南澳一号出水 高16.8公分,口径10公分,底径11.5公分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景德镇窑青花仕女婴戏图象腿瓶  明 崇祯(1628-1644) 高46.9公分,口径13.3公分,底径13.7公分 广东省博物馆藏

斗彩楼阁图军持 明 晚期 (1620-1644) 高23公分,宽18.8公分 香港艺术馆藏

  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瓷器是重要的国礼之一。明初至中叶,明政府实施“海禁”政策,中止民间对外贸易。欧洲的葡萄牙人于十六世纪初率先到达中国沿海,从事陶瓷为主的商品贸易,获利丰厚。葡人利用上川岛和澳门转运大量瓷器。在1600年前后,每艘克拉克船运载往欧洲的瓷器多达六至十万件。随后,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也陆续来华加入陶瓷贸易的行列。

  广州港的开放和清代洋行贸易

景德镇窑五彩花卉纹椭圆盆清 康熙(1662-1722) 高22.7公分,口径56公分,底径43公分 广东省博物馆藏

德化窑白釉双耳三足炉 清 乾隆(1736-1795) 高38公分,口径15.5公分 广东省博物馆藏

石湾窑霍津款胎毛鸭 清 (1644-1911) 高15公分,长23公分 广东省博物馆藏

石湾窑石榴红釉和合二仙 清 (1644-1911) 高22公分,长20公分,宽20公分 广东省博物馆藏

  1685年清康熙开放广东广州、江苏松江、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四海关对外贸易。乾隆年间(1757年)关闭江、浙、闽三处海关,形成广州一口通商,外商必须通过广州行商进行贸易,澳门则成为广州港的外港,再次促成广州对外贸易的繁荣时期。

  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规定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广州一口通商的历史结束,但广州作为第一大港的地位并未因此动摇。

广彩描金开光人物故事纹执壶 清 (1644-1911) 高25公分,口径 6.2 公分,腹径 16.5公分 澳门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粉彩耶稣会徽章纹瓶  清 (1644-1911) 高25公分,口径7.3公分,腹径10.3公分 澳门博物馆藏

  清代,中国外销瓷品种丰富,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商人在广州设坊,专事上彩,并可供客人就地验货,专供外销,外商还可以来样定制,这就是别具风格的广彩瓷。

  第三部分:瓷艺远播

  在中国瓷器外销的影响之下,亚洲和欧洲各国均竞相模仿和烧制中国瓷器,由沿袭中国瓷器的题材和纹样,到逐步发展出具有各国特色的瓷器品种。

  各国较著名的瓷器品种包括:日本的伊万里烧、青花和五彩、荷兰的费恩斯瓷、德尔夫特瓷、德国的迈斯森瓷等。

  一、亚洲

五彩开光花卉纹大盘 日本制 十七至十八世纪 高5.2公分,直径39.3公分 广东省博物馆藏

  在东亚,日本的陶瓷艺术也深受中国瓷器影响。早期受唐三彩、越窑青瓷、龙泉窑青瓷、白瓷、景德镇青白瓷、黑釉茶碗影响。到了17世纪中期,在中国大量输入明末民窑瓷器的影响下,有田窑出产仿中国青花的“芙蓉手”、仿五彩金彩的“染锦手”、“金襕手”等彩绘瓷,产品质素媲美景德镇。

  二、欧洲

白釉贴珐琅彩花卉纹壶 德国制 约1850 高11.8公分,阔19.5公分 香港艺术馆藏

  西方各国对中国瓷器趋之若鹜,一直致力钻研其技术和配方,仿效其纹样。17世纪起,荷兰德尔夫特的工匠便成功仿制出类似宜兴紫砂的朱泥硬陶。但真正的瓷器要到18世纪初才在欧洲研制成功。1710年,德国迈斯森瓷器作坊成功生产出含高岭土成份的白瓷。这种技术不久流传到欧洲各地。法皇路易十五在1756年成立塞弗尔窑厂,出品具洛可可风格的彩瓷,以华贵的描金和珐琅彩绘为特色,标志着西方制瓷技术达至成熟。

  展览后记

  《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是2010年第十一次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所倡议、继2004年《东西汇流——粤港澳文物大展》之后三地共同举办的第二次大型文物展览。

  展览由澳门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香港艺术馆组成联合策展小组,经过一年时间筹备,于2012年至2014年,分别在澳门、广州和香港展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