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南派雕塑”的历史与未来 “铸造时代——广州雕塑院六十年回顾展”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欧宝静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铸造时代——广州雕塑院六十年回顾展”开幕现场开幕流

“铸造时代——广州雕塑院六十年回顾展”开幕现场

开幕流程大致为:广州雕塑院许鸿飞院长介绍展览情况、著名雕塑评论家、中国《雕塑》杂志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宋伟光致辞、广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志强讲话,开幕式由广州雕塑院书记何云朝主持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与嘉宾合影

  (雅昌艺术网讯)5月31日上午,“铸造时代——广州雕塑院六十年回顾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试图通过雕塑构建一部立体的可观可感的艺术诗篇,把作品从线性的发展轨迹中抽离出来,较为完整地呈现历年创作的演变,这不光是对广州雕塑院60年历程的回顾,更是对广东雕塑史的一次重新阅读。

  广州雕塑院于1956年在广州市长朱光的指导下成立,前身是广州人民美术雕塑组,名称经历数次变更后,1988年正式定名为广州雕塑院。广州雕塑院不光是广东最早的雕塑艺术机构,同时也是中国50年代成立的三家雕塑创作专业机构之一。作为南中国雕塑之典范,广州雕塑院历年为国内培养了多位著名的雕塑家,如尹积昌、唐大禧、林毓豪等,创作了一系列精彩的大型纪念性雕塑、城市景观雕塑、民间雕塑及架上作品,当中不乏有城市的重要地标和著名景点,如我们熟知的《五羊石像》《孙中山纪念像》《广州起义纪念碑》《雨花台》《刘三姐》《鹿回头》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雕塑家在创作中不断寻求形式与风格的突破,在中西方的文化资源中吸取养分,实现雕塑语言的转变。

广东老一辈雕塑家曾肇权等与年轻一代观展者合影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雕塑家)黎明,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 建 华,雕塑家孔繁伟(《五羊石像》创作者之一,现广州雕塑院院长(雕塑家)许鸿飞、前广州雕塑院院长(雕塑家)俞畅等人合影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吴雅琳(左三)在展览现场

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志强、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 建 华、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等人慰问老一辈雕塑家曾肇权

  正如在开幕式上广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志强所强调, 60年以来,广州城市发展为广州雕塑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广州雕塑院也通过一代一代的创作者、一件一件的优秀作品,诠释和丰富了广州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回顾这些作品,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温度,可以品味历史的厚度,很多经典雕塑作品,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不可磨灭的集体回忆。近年以来,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大政策的监督支持下,广州的雕塑事业当下也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在展览现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吴雅琳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亦谈到,"我刚在研究其中一件作品,它原本是广州雕塑院尹积昌老师做的《广州解放纪念像》,文革时被破坏了,现在的是后来八十年代重做的,以前的跟现在各有千秋。我们能从这件作品中看到一种时代感、历史感,沉淀了那个时候鲜明典型的的文化。走进来看我才知道这个是曾经拥有的名作,可惜连我自己也没有机会看到,这也是解读雕塑院的历史其中的一点。所以从展览主题‘铸造时代’,我还感觉到一个关键词——‘书写历史’。这个展览它承载了广东乃至南中国的一段雕塑史,往后更需要我们从文字上、史论上有更多整理,否则,历史会永远无情地断掉。"

“铸造时代——广州雕塑院六十年回顾展”展览现场

“铸造时代——广州雕塑院六十年回顾展”座谈会由著名美术批评家皮道坚担当主持

  中国《雕塑》杂志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宋伟光在座谈会上谈到,“就公共艺术来说,现在的公共艺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公共艺术的导入方式。具有城市形态的公共艺术,不仅向人传达了一种历史视觉,它还是非常多元的,逐渐形成了视觉审美、教育、交互。就架上雕塑来说,从以往模仿、借鉴西方,到现在中国的当代雕塑出现了具有个人立场、带有中国人的认识论的态度,而这一点至关重要。还有就是观念化,必须有个制高点,把观念和认识论一并进入一个高的境界。”

  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也表示,广州雕塑院六十年回顾展回顾了一个过程,从以前的创作环境并不好也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到后来艺术家独立,工作室渐渐壮大,创作自由度更大,回归到自己的个性化,雕塑从公共空间进入到家庭……我期待雕塑家本着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创作出更多国际化的、时代感的作品。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雕塑家黎明则谈到,是时代铸造了上一代的雕塑家,形成了“南派雕塑”的势场。那么,我们这一代除了广州雕塑院的雕塑家继往开来外,广州美院雕塑系也不断地迎头赶上,两者用作品来对话和挑战,延续合理的竞争,激发更多的活力而不是一潭死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邹文也认为,广州雕塑把个体和时代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广州雕塑就是进入了城市,找出了自己的话语和频道,见证城市的崛起和新生,紧贴时代和城市进行有前瞻性的、有生命力的发展。一方面,艺术是全人类的,是低成本的创新实验,比其他行当更好地帮助人类。另一方面,只有艺术家才能恪守个性,个性是对社会的一种返朴,并要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个性处理得好,会形成集体意识。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16年6月26日。

  以下为部分展览作品——

尹积昌《解放广州纪念像》 铜 23X23X53cm 1959年

尹积昌、孔繁伟、陈本宗《五羊石像》铜 80x74X10cm 1960年

许鸿飞《大禹》铜. 48X26X55cm 2009年

唐大禧、俞畅《未来属于我》132X102X39cm 1985年

王卫宁、陈亦均《金色五环》 铜、贴金 105X29X83cm 2000年

林毓豪《鹿回头》石膏 86X40x102cm 1987年

林毓豪《鉴真东渡群像》石膏 53X13X41cm 1987年

孔繁伟《毛主席》 玻璃钢 74X38X84cm 1970年

集体创作《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碑》铜 39X71X69cm 1972年

集体创作《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像》石膏 16X10x19cm 1978年

高奕庭《我只是不说话》白铜 19X15X32cm 2015年

冯国豪《领域巡航之小海军》 铜 100x45X78cm 2012年

陈亦均《冲锋舟》 木 60x50X25cm 2001年

蔡文星《王阳明铜像》铜 63X32X66cm 2012年

蔡文星《广州建城》玻璃钢 90x35X88cm 1996年

徐敏《凯旋》 树脂 105X26X52cm 2014年

王子京《甦》 石膏 45X23X88cm 1980年

王卫宁《东江儿女》 铜、木 88X35X110cm 1995年

陆增康《体育 大自然》铜 120x25X60cm 2000年

陆增康《失眠》 铜 50x26X36cm 2008年

刘畅畅《今天长这样》 玻璃钢 63X40 X80cm 2016年

周炳基《百合》 陶瓷 70x45X70cm 2015年

钟志源《戏浪》不锈钢 120x110X90cm 1997年

钟志源、卢跃飞《孙中山与宋庆龄》铜 55X30x55cm 2014年

詹行宪《刘三姐》汉白玉 45X34X105cm 1980年

俞畅《客家女》玻璃钢 35X23X46cm 2008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