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逐梦——王瑞琳个展” 在鸿坤美术馆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熊晓翊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2016年5月15日,“逐梦——王瑞琳个展”在鸿

  2016年5月15日,“逐梦——王瑞琳个展”在鸿坤美术馆成功开幕,此次展览主要包含艺术家王瑞琳的马·戏和逐梦记两个系列的雕塑作品。

展览现场

  王瑞琳的作品多以动物为主,这会让人误以为他是个“动物雕塑家”。其实,他的很多动物形象并不完全来自自然世界,马会拱起背像猫,鳄鱼翘尾像弯月,牦牛的身上布满陆地和海洋,鲸鱼背上驮着湖泊和山峦。王瑞琳通过动物的形态说明自然万物是相互融合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类似太极之道。具体确定的立体形象表达了暧昧而多重的意象。我们可以从中读出物种保护、环境问题、世界大同等等。而所有这些动物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双拟人化的眼睛,这些无辜的眼神也是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投射:充满敬畏。

《逐梦记-马 二》

《逐梦记-山海 一》

《逐梦记-方舟 三》

  意象以外,是对形式美感的追求。自古以来,似乎中国人并不擅长做雕塑,长于线条等平面造型,即使是雕塑艺术高峰的唐代,佛教造像的美感也多来自于五官谨慎微妙的塑造,和躯体上的衣褶纹理的线条化表现,极少见到空间感和动态极强的作品。西方人很不一样,西方艺术从古希腊起就尤其长于雕塑,众神的动态表现,雕塑的空间表现让人惊叹。关于这个问题,有理论前辈解释,中国自古是农耕文明,对作物的观察无外乎线条。西方文明起于狩猎,对目标动物的身形体量特别敏感。这似乎有一定道理,其实这种讨论无关审美高下,仅仅是雕塑语言运用上的差异。今天我们来看王瑞琳的雕塑,会感到其强烈的个人特色。有纯熟的雕塑手法,有东方审美,也传递了自己的世界观。

《逐梦记-鳄》

《逐梦记-鳄》

《逐梦记-鹿》

《逐梦记-犀 三》

《逐梦记-犀 四》

  对话王瑞琳:

  雅昌艺术网:您的雕塑大多关于动物,您在处理这些动物形体时有哪些特别的思考?  

  王瑞琳:我希望借助它们外形的形状抒发的是我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也表达我自己的态度,也转换一种视角,从动物身上能够收获一些对世界的观察信息,所以创作之初我可能会看一些动物的资料图片,但是创作过程中我就不再做参考了,基本上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把它完成出来,其实也是防备自己做的比较真实和具体。因为我并不想做一个单纯的动物,很多变形也是为了提炼线条的感觉,比如今天新拿来的大的犀牛头,刻意地把那个头拉长,犀牛角和整个头的形状,还有后脖子的形状连成了一个大的波浪性的弧线,把这个形体重新归纳了一下。

  雅昌艺术网:您个人对马有什么特殊的情结?

  王瑞琳:小时候就是喜欢马,觉得漂亮。但是后来创作的这种侧重点不在马的身上,只是借用一下它的形象,更多的是考虑这种形体的美感,不完全局限在马的物象上,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创作了,包括其他的一些动物,比如这次新作的一些小的犀牛那些作品,基本上追求的是那种体态的状态。

  其实雕塑在我看来,它里面有建筑感,如果缩小也可以理解成器皿感,每个雕塑当做一个器皿来做,是思考的一种容器,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理想或者是自己的体验注入到里面去,为什么有很多人看完以后跟我表示出他们的体验,我觉得就是它作为容器的功能就发挥出来了。

《逐梦记  马.戏 六》

《逐梦记  马.戏 三》

《逐梦记  马.戏 二》

《逐梦记  马.戏 五》

《逐梦记  马.戏 四》

  雅昌艺术网:很多动物身上有山水,但马身上没有,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

  王瑞琳:将动物与自然山水结合是一个阶段的想法,现阶段又回归到单纯的动物形体了,但是把这种山川,感觉和想象的东西包含在动物形体里边了,其实是更简化了一些,我说的这种“里外”是一种思维感受的里外,不是雕塑形体。像那种直接把山结合在动物身上比较简洁明了,直接拿不同元素拼接出来,但是现在做这个东西希望从情感上传达更多的东西,而不是完全的从视觉上。

《英雄》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6月26日。






 
关键词: 鸿坤美术馆 王瑞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