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伯纳德·屈米中国首次回顾展 五大主题探究建筑形成过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谢媛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新闻发布会现场

  左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党委书记黄玮、著名建筑设计师和理论家伯纳德·屈米、

江诗丹顿中国行政总裁宋霭伦

  继篠原一男、伦佐·皮亚诺、尤纳·弗莱德曼等诸多建筑大师之后,3月12日下午,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和理论家伯纳德·屈米在中国的首次回顾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揭幕。

  此次展览围绕屈米作为建筑理论家、建筑师及文化领导者的多重身份,共展出近350件图纸、手稿、拼贴画、模型等珍贵资料,其中许多作品为首次公开。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党委书记黄玮表示,自2013年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建筑和空间”设为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每年推出主题性展览、研讨和实践计划。今年的开年大展《伯纳德•屈米——建筑:概念与记号》延续了PSA对建筑领域不断的研究与专注:“同时,他具备多重身份的他向传统建筑行业提出的变革理念,对新一代建筑师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影响。”

 

  新雅典卫城博物馆 2003-2009,照片来源伯纳德·屈米建筑事务所

  新雅典卫城博物馆设计手稿,图片来源伯纳德·屈米建筑事务所

  屈米表示,建筑首先是将建筑师的思路理念有形化到形态的过程,建筑师一直在思考如何从建筑理念入手,最后落实成切实可行的材料。

  屈米创作的核心是摒弃那些把建筑同化为静态形式的传统。他将形体及其涉及的社会活动映射到建筑空间,据此为建筑下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定义。他强调:建筑不能与在其内部发生的事件相互分离,作为一种建造工程,它的创造需要一种基于概念的手法。因此,屈米探讨了表述建筑空间的新型模式——“标记”,以此对空间、运动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转译。

  江诗丹顿总部 2001-2005,图片来源伯纳德·屈米建筑事务所

  受1968年五月那股躁动的质疑思潮启发,屈米最初执教于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并开始了他的理论创作。这些早期创作不仅将后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建筑理论,还引用了视觉艺术、电影和文学等相邻学科的元素。他的早期项目大多作为理论宣言而设计,并在他七十年代中期定居纽约后制作的图纸系列《曼哈顿手稿》中进行了综合。这一研究促成了屈米的里程碑之作——拉维莱特公园。其后的勒弗诺瓦跨学科艺术学院、新卫城博物馆、江诗丹顿总部与制造中心等项目也将其概念与极美的物质表现形式相互融合。

  解构主义设计的代表作:拉维莱特公园 1982-1998,图片来源伯纳德·屈米建筑事务所

  此次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屈米个展基于其作为建筑师、教育家及作家的成就,探究建筑的形成过程,并将这一过程视为对建筑的当代定义所进行的一系列论证和思考,以及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和回应。

  按照时间顺序,屈米的设计手法将通过五大主题铺陈开来。五大主题中将分别展示屈米最具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这五大主题分别是:

  空间与事件、功能与重叠、径向与围合、语境与内容和“概念形式”。

  本次展览将焦点集中至屈米所坚持的主张:

  建筑首先且必须是知识的一种形式,其次才是一门关于形式或视觉效果的知识。

  展览现场

  伯纳德·屈米

  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作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瑞士,毕业于苏黎世科技大学,具有法国、瑞士以及美国国籍。在美法两国之间工作与居住,拥有美国与法国建筑师执照,长期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他在纽约和巴黎都设有事务所,经常参加各国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奖,其新颖的设计理念给世界各地带来强大冲击。

  他著名的设计项目包括巴黎拉维列特公园、东京歌剧院、希腊新雅典卫城博物馆和德国Karlsruhe-媒体传播中心等。此外,屈米还出版过多部理论著作,参与并举办过多次展览。他鲜明独特的建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