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从泥开始——余乐恩个展”开幕 泥、水、火的艺术转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郑晓芬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嘉宾合影(中间为艺术家余乐恩)  12月20日下午,艺术家余乐恩个展“从泥开始&rdqu

嘉宾合影(中间为艺术家余乐恩)

  12月20日下午,艺术家余乐恩个展“从泥开始”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展出艺术家余乐恩2015年创作的陶瓷系列和水墨系列作品。陶瓷有温度,水墨有湿度;泥和纸,陶瓷与水墨,两种不同的呈现。

展览现场

观众认真观看影像资料

  “从泥开始”是余乐恩对陶瓷创作的感受。“我的创作是从泥开始的。泥土是自然界最普遍,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种材料。我很庆幸从事艺术创作是从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开始的,这让我的创作过程多了些手工劳动的单纯和快乐,也多了些因材料的启示延展开来的创作收获。”余乐恩在展览前言中写道。

艺术家余乐恩

  余乐恩, 99年开始从事公共环境陶瓷艺术,与著名建筑师贝聿铭lech Ming Pei、托马斯Thomas Heath Erick 等有过合作,近年来“从泥开始”从事艺术创作, 在创作方式上,多采用艺术家所创的“斫泥成型工艺”和“绞板工艺”进行创作。“斫泥”是先将泥料排布成特定的图案,再将多余的泥料用刮刀刮掉,形成平整图案的技术。通过斫泥技术制作出来的作品除了具有平面的构成美感,还具有浮雕的质感,将泥料在空间上的可能发挥到新的高度。“绞胎”工艺则是将不同颜色的泥料掺杂糅合,在泥板上形成彩色的泥板画。余乐恩将绞板技术用于平面做的创作,利用不同颜色的泥料制作成绚丽多彩的陶瓷画面。

策展人赵玄晔

  《从泥开始》呈现的作品,是余乐恩从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东方建筑的皮肤”出发,在艺术纯粹形式上的探索。传统工艺与当代创作思路的结合将为艺术创作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余乐恩的作品,不仅呈现了艺术视觉上的丰富多彩,在此平面的或立体的、泥素的或釉彩的背后,实则是泥在陶瓷所呈现的本质内涵——东方美学。这是余乐恩从泥开始,并止于泥的新的表述。‘东方建筑的皮肤’是系列作品之一,从泥开始的创作理念,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得到最鲜明直白的展示,它是泥在场的显现和火不在场的退却,甚至,艺术家本人的痕迹都毫无保留,而完全让给了泥本身。”策展人赵玄晔表示。

展出的水墨作品

  对于余乐恩而言,泥与火是质地最令人亲近的材料。“我的创作来源于山、水、云、林、地,我归类为感知自然的心中气象;日常的生活感受以及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我通常是有了想法马上就去做,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材料、工艺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在我的作品里,创作的冲动和思考,泥土的带入感,遇到工艺问题去解决过程中的创新,我己分不清哪个是更主要的了。我希望自己创作的过程更多一些自由;自己的作品因材料灵性的释放更多一些偶然。我愿意一直从泥开始,借助工艺的力量能够不断地去创作新的作品,并以此传递出不同或者意外。”

  在不断感受泥料的创作过程中,余乐恩还从陶瓷艺术出发衍生创作了水墨作品,就着绞胎和绘制泥料的抽象形势,他以宣纸拓印泥胎而成互为镜像的抽象图像,是“从泥而来”材料拓展新的探索。

助展艺术家马一鹰《天-碟》

  在陶瓷艺术的实践中,余乐恩与贝聿铭工作室、纽约麦克建筑师事务所等知名机构合作,作品用于多个建筑的装饰。此次展览,艺术家耿雪、赵强、马一鹰、文祥、姜晓燕、刘昌亮、刘晓阳、帕拉珀达斯(印度)、阮包端(越南)、穆特鲁·巴斯卡亚(土耳其)等艺术家也同时展出作品,助力陶瓷艺术。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2016年1月3日。

  余乐恩 《东方建筑的皮肤系列之一》 瓷本

余乐恩 《花非花》 纸本

  余乐恩《釉出东方系列1 》瓷本

 余乐恩 《瓷白(局部) 》瓷本

 余乐恩 《仅见树状的碑林》 瓷本






 
关键词: 陶瓷艺术 余乐恩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