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逝者如斯”张杰油画作品展启幕:油画本体语言的东方转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房卫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15年11月14日下午,“逝者如斯”张杰油画作品展在江苏省无锡市凤凰艺都美术馆举办,展出了四川美院副院长张杰近年来的多幅重要作品。画作中雄奇而绚丽的西南风光为观众带来了一道视觉盛宴。其中包含了《大地之源》、《绿色印记》、《被撕裂的风景》等代表作品。

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由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无锡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无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凤凰艺都美术馆承办,江苏凤凰艺都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出席嘉宾包括:重庆市文联副主席杨矿,江苏油画学会主席陈世宁,中国美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杨参军,四川美院院长庞茂琨,中国美院副院长、批评家杭间,四川美院教授、批评家俞可,苏州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李超德,中国美院教授井士剑等。

嘉宾合影2

江苏油画学会主席陈世宁致辞

中国美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杨参军致辞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致辞

  四川美院院长庞茂琨在接受雅昌艺术网记者采访时谈到:“油画对于张杰来说不只是载体和材料,他多年来执着于油画本体语言的研究,他的创作是客体和主观实验得出的结果,他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实验性的积极主张值得提倡;另一方面,张杰的作品充满的了主观的情感,他善于把控点线面和色调的关系,以实践充分显示具有东方精神的油画美感,与西方当代的观念艺术有显著的区别,这为当代油画艺术的本土转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策展人、凤凰艺都美术馆馆长邹芳致辞

  策展人、凤凰艺都美术馆馆长邹芳在接受雅昌艺术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张杰教授是油画山水领域里集大成者。在油画山水的实践中,他完成了物象到心象的转化,在张杰笔下,山水是心境的投影,草木是精神的蕴化。从张杰的作品里,我们察觉到了山水的演化与艺术家的创作烙印。他的笔下,肌理效果澎湃而夯实,厚积薄发;草图式的线条奔溅而出,直指人心。这是艺术家表达山水幻化的独特技法,也是情绪与矛盾在画布上的伏笔,以及对于历史与现状的种种反思。

批评家俞可(右)、杭间(左)进行评论

  四川美院教授、批评家俞可向记者表示:“张杰的创作具有极强的实验性,这体现在对构图的颠覆和反叛,他打破了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固定程式,对一些构成完整性的因素有意识地回避;他的观察视角极其殊胜,他把自己融入大山,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仰观宇宙、俯察大地,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密关系,并在二维的视觉空间中寻找对三维空间的理解,其实验本身为油画语言外延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昭示。”

  中国美院副院长、批评家杭间认为,张杰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具象的,又有纯抽象的,在五六年时间内不断转换和徘徊,这种不确定性体现了艺术家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如今,张杰的画作追求意境的深远,他思考着人和山、和自然的关系,画面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张力,凝视他笔下的山峦,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独特的心路历程。

重庆市文联副主席杨矿宣布展览开幕

  张杰向记者表示:“自己太喜欢山水,希望通过油画中山水的构成,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并且通过山水映射出现代人的情感。通过作品唤起大家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关注。”张杰早期的作品,倾向于如实表达。从早期的写意作品《痕》系列,到《中国山水》系列,尽管构图、形式、表现语言都沿袭了西方油画的传统,但作品的审美观念、文化意味仍是东方的,写意手法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意味融于其中。

张杰在展览现场

  而如今,他直面山水,直面人性,作品更具有表现性。从视觉到心觉,他迈过了艺术路上最重要的跨度。张杰向记者谈道:“艺术来自心灵的需求,我愿用心灵去感悟当今话题,地球、环保、人与自然成为了我创作的主题。在油画的构成方式方面,我比较喜欢密集饱满的构图,在油画的色彩运用方面,我喜于在基本统一的色调中把握细致微妙的变化,比较注重画面的色彩布局和色彩交织后的效果,并借助色晕的过度烘托,让大面积的色彩关系显得活泼。在油画的画面制作方面,我尽力提取出更多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来增添作品的魅力。”

  谈及油画的本体语言与东方精神的融合时,张杰表示:“我在技术上引入了水墨元素,强调油画色彩的肌理效果,于不息变动之中找寻固定的、永恒的生成状态。这一批作品并非简单的风景画,而是主观感受和思考的外化,是内在情感的呐喊和抒发。中国人作画讲究‘介乎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东方精神的核心要素。它体现了一种中庸思维,在画面的构成上寻求最恰当的平衡点,如果画面太过写实,则乏味,如果太抽象、完全符号化,走向纯观念的范畴,在视觉欣赏上又具有了一定的障碍。”

《被撕裂的风景 》之二  200x150cm  2011年

  《被撕裂的风景》系列作品,画面被大面积的红色与绿色分割,互为正负,互相撕扯,正如艺术家内心的斗争:面对现代化语境之下的自然山水,如何承载人类之重?

《大地颤音》之二  130x100 cm   2010年

《澈之境》 200x150cm   2013年

《茫之境》之一   200x150cm   2013年

  《大地颤音》、《澈之境》和《茫之境》三幅,画法刚柔相济。山峰的塑造雄伟有力,犹如硬语盘空,而山脚处则是用写意手法。细细品读,令人联想到“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的诗境。

《破碎的风景》之一    200x150cm  2012年

  《破碎的风景》等系列,作者鸟瞰大地,山水尽收眼底。画家舍弃了眼中的细节,而紧紧把握住视觉的新鲜感,画面酣畅淋漓。这种主观意识的表达真实而宝贵。

《春花秋月何时了》130x100cm  2015年

《大风起兮云飞扬》   130x100cm    2015年

《东临碣石》150x130cm       2015年

《俯仰终宇宙》 130x100cm    2015年

《欢乐谷》93X73cm   2014年

《蓝色遐想》130x100cm  2012年

《丽日》之一150x50cm  2014年

《绿色印记》 之六   150x130cm  2008年

《念天地之悠悠》  150x130cm  2015年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30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