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俄罗斯艺术大师西德罗夫油画展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张桂森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主持开幕式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开幕式发言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10月1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主持开幕式

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开幕式发言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10月10日,“在温暖的大地上——俄罗斯艺术大师西德罗夫油画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艺术家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所创作的精品之作。艺术家对艺术的执念追求,对时代的特殊记忆,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都在其作品中得到无声地、生动地表达;欣赏之余,我们似乎总能被画中那或将行欲止或欲止将行的笔触所牵萦。

评论家邵大箴发言

本次展览艺术家西德罗夫开幕式致辞

  写生:可见和不可见

  西德罗夫为自己找到了一条看似简单的创作真理:创作就是要记录最为震撼心灵的东西,要描绘最贴近心灵、最为珍贵的东西。然而,“最贴近心灵、最为珍贵的东西”往往又是看不见的。在可见的和可感的这两个知觉范畴中,或许艺术才是最为理想的中介。西德罗夫坚持写生这一艺术创作实践,在“可见”中,云彩、树木、地平线、房屋、家禽、儿童等如梦如幻,栩栩如生,大面积的色块平铺在画面上,在其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色彩所蕴含的流动的生命力,如他钟情描绘的天空,无一定格,与自然的可见性相似的那些不可见的阴晴变化,若隐若现,难以捉摸。这是西德罗夫艺术创作的大胆且独到之处,而房屋、地平线、河流等明晰的轮廓则加深了他这一思想:观者的视觉得以平稳滑动,感知画面中那冬雪初融的声音、春风拂面的松散、秋收草垛的休憩以及夏之阳光的呼吸等等。

  显然,这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也不是因可见而创作,相反,却是为那些不可见而生发的创作,正如那幅盛传已久的《在温暖的大地上》,大地的“可见”与温暖的“可感”构成了这幅画画外之音。画面所描绘的内容朴实又如大地般厚实,不管是小女孩还是正劳作的奶奶,他们都以各自无声的“注视”作为表达,这在《倾盆大雨》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雨声、欢笑声似乎都凝固在他们之间的某一细节,化解了雨对玩耍的的中断。这些作品共同以可见的表达不可见的,也就是那些最遥远却“最贴近心灵、最为珍贵的东西”。

  复写:持存的记忆

  俄罗斯散文作家、剧作家阿纳托利?彼得罗维奇?洛果夫在一篇文章中曾评价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记忆中保存童年时代的那种阳光和欣喜,西德罗夫不仅仅保留了这种欣喜,而且他经常用孩子的眼光来审视一切”。二十世纪里,全球几乎经历着相似的时代遭遇,生于1928年的西德罗夫,同样没能逃离这样的侵袭,但在他的作品画面中,我们却很少见到关于战争、死亡、分离等悲剧情节的直接映射。相反,他的画面充满了个人的、童年的、田野的、自然风景的描绘,于观者而言,这或许是“阳光和欣喜”的,但于艺术家而言,这其中似乎还暗示了艺术家试图让记忆得以持存的反复刻画。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关键词: 北京画院 西德罗夫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