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国人做得足月饼文章,做不足中秋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随着中秋节的日益临近,黄金月饼身价动辄上千、燕窝鱼翅月饼也纷纷粉墨登场……又是一年中秋节。尽管关于高价月饼的用途、豪华月饼是否造成浪费方面的质疑不断,但我们却不得不无奈地承认,月饼已经抢了中秋节的“风头”,“中秋节”正在逐渐变成“月饼节”。(新华网2007年9月21日)
   像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一样,这些曾令我们为之骄傲的传统节日,被人为地注入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味道,贴上了“实用经济”的标签。找不到传统的文化内涵,只剩下月饼的中秋节着实令人悲哀。可以说是月饼经济越做越大,中秋文化越来越少。尽管有四部委的“瘦身令”,然而依然挡不住月饼“越做越大”的趋势和冲动,月饼的文章几乎做到了尽头。
   其一,高价风依然不止。尽管今年中低价月饼占领了一定市场,然而高价月饼依然存在,它依靠两大卖点,继续在市场横行,一是包装精美。二是这些高价月饼的馅料大都自称含有被视为奢侈消费品的鲍鱼、鱼翅等成分。因而让月饼价格从300元到1000元价格不等,而石家庄的黄金月饼更是达到近10万元。
   其二,礼品风迅猛发展。比如石家庄亮相的一种价格昂贵的特殊“黄金月饼”,价格已高达99999元/盒,这种以黄金材质制作的月饼,其实是一种高档中秋礼品,已经折射出了“送礼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月饼成为了一种特殊商品,一种象征,正所谓“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大多时候是专门作为礼品赠送。
   其三,搭配风瞠目结舌。有的商家除散发宣传单、组织“品尝”月饼等促销活动外,还以月饼为符号,做起了“搭配文章”,比如搭配红酒等等高档商品,而更为瞠目结舌的是,昆明出现的月饼还配有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
   其四,概念风悄然而上。为了吸引消费者,一些商家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除了在花色、口味、价格上比拼外,还给月饼附加了养颜、补血、保健等特殊功效,俨然成了“药饼”,被称为“概念月饼”。
   小小月饼已经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商业负担,折射出了“实用经济”、“送礼经济”等等的发展,越来越浓的商业氛围,让月饼成为了一种象征,成为了商家营销的一个符号,一个概念,“月饼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只要有钱,啥都好商量”。人们似乎再也享受不到月饼的“原味”,更不能吃出月饼的“文化味”,中秋文化渐行渐远。打着中秋节招牌的商业活动此起彼伏,硝烟弥漫;而介绍和举办中秋文化的活动却寥寥无几,冷冷清清。世俗之风已经将传统节日淹没在无影之中。端午成为“粽子节”,中秋成为“月饼节”。 我们的传统节日由于政府的“了无兴趣”,民间的“一盘散沙”,已经被商家包办,沦为了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失去了它原来的文化味道。尽管过去中秋节吃的月饼包装简单朴素,但负载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却十分珍贵,现在的月饼虽然被包装得精美、豪华,却渐渐变成了纯礼品,这些礼品又被负载了另外的内容,比如利益、交换等。这些世俗的东西融入月饼中,就把节日那种朴素的美好东西冲淡了。
   其实,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等是属于中国全民性的节日,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原本是一个祭祀节日。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活动。到了唐代,中秋已成为官方和民间都相当重视的节日。北宋时,农历八月十五被定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不仅汉族过中秋节,壮、傣、黎等少数民族也欢度这个佳节。有道是“三十里不同风,五十里不同俗”,明月虽是一个,各民族过节的方式却各有不同。中秋风俗除了“吃月饼”之外,还有“观潮”风俗,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有“燃灯”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有“玩兔儿爷”风俗;还有“玩月”风俗,也称之为“赏月”,著名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中秋节不仅仅是娱乐、好玩,更不是赚买卖,而应还有浓浓的文化味道。归根结底,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因而为海内外炎黄子孙重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多元文化日益丰富,使得包括中秋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被人们淡忘。这也是今天人们常常提起的传统节日危机,春节年味淡了,端午节也好、中秋节也好,文化味已大大丧失,感觉的只是阵阵商业“铜臭味”。而这些都归究于我们自身,为了金钱,为了名利,我们已经丧失得太多太多。
   中国古代人追求优雅生活和美好品德,许多伟大的诗人也为传统节日留下了多少美妙、不朽的诗篇,至今读来仍然无法超越。然而,今天面对西方发达的经济和价值观,我们失去了自己的价值评判,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与追求。今天的节日,似乎除了打牌赌博,就是看电视,逛街买东西,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已经远去。
   在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上,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会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多。作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有责任发掘、整理和保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责任让群众会过中秋、过好中秋,而不是只抓经济,不重文化;只抓物质,不重精神。要把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办得火爆热烈,古今中外有两条基本经验:一是民间办会,政府支持,商家赞助;二是重大年节政府主办,普天同庆。现在一些政府和商家热衷于办招商节、旅游节等,即使是现在一些地方盛行办“传统节”,其主要目的也只是为了招商引资,也只是为了领导们的政绩,而全然忘记了群众参与的主体性,全然忘记了节日的文化内涵,有的只是领导、明星,其豪华场面、其豪华消费,让民间自叹不如,遭到了广大群众的非议。如果在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上也采取这样的机制,中秋、端午、元宵、春节这些传统节日也会热闹非凡。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