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龙美术馆最大规模艺术家个展 王郁洋自述 “今夜我为何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彭菲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王郁洋个展“今夜我为何物”开幕现场

  艺术家王郁洋

  策展人张尕

  8月8日下午,艺术家王郁洋个展“今夜我为何物”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这是龙美术馆开馆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家个展,也是“馆长邀请展系列”的第三场。王郁洋创作的雕塑、装置、绘画及行为的30多件作品覆盖在美术馆的三层展厅中,展厅面积总计超过3500平方米。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的标题“今夜我为何物”,借用自亨利•米勒(Henry Miller),与王郁洋2009年的一件作品同名。 标题暗示在缓缓燃烧的灰烬中所窥见的朦胧的未来,这一种“它”中有“我”,“我”中有“它”的叠加的未来性。“我为何物”使客体与主体交合,显露出物与人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 也预示了艺术家此后很大部份的工作。

  策展人张尕认为,王郁洋的作品诡异多变。他说:“它逃离艺术的流行语言,从而就作者身份、创造力、批评引发诸多问题。”据张尕介绍,自2013年以来,王郁洋多次运用了计算机程序创造某种偶然性,从而降低艺术家本人对作品的“主宰性”。

  四分之一(节气) 2015 800x260x400cm

  树脂、黄铜、紫铜、青铜、不锈钢

  操作 2015 布面油画 400x266cm  

  三角形 2015 布面油画 300x243cm

  恐怖分子 2015 行为表演 17分56秒

  “王郁洋#”

  此次展览中,“王郁洋#”系列集合绘画、装置和行为等形态,是整个展览的核心。“王郁洋#”是一套复杂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被构想成是与艺术家等同的个体,完全去除掉艺术家在创作中的自我痕迹。该系列包括《四分之一(节气)》、《最好》、《恐怖分子》、《额外》、《三角形》、《丹麦》、《操作》。这些作品迫使我们去重新思考世界真实性的关系。

  奇点 2015 金属骨架、电机、LED灯、电脑,直径400cm的球体

  要有光 2012 照相机、电路板、感应器、钢板

  320x200x230cm

  “光”

  “光”是王郁洋创作的另一大主题。本次展出与光相关的作品,包括《日出》、《光环》、《人造月》、《奇点》、《2 in 1》、《要有光》与《线》。

  其中,动态雕塑《日出》与静态的“月”系列作品相呼应,喻示光作为反复命题贯穿于多件不同的创作。《奇点》被视生命之初的光源,光线萌芽蓄势待发,微弱却坚韧。而在《光环》中,一台屏幕被固定在持续旋转着的环形轨道上,屏幕上显示着一柱光,这道光柱总是追随着环形轨道,勾画出一环完美的虚拟光圈。另外,艺术家对圣经中“要有光”的挪用所创作的作品《要有光》,重创了他自己照亮万物的光源。《2 in 1》中,艺术家先手绘了一幅白色抽象绘画,然后将画拍照,再将照片打印在画布上。由此,摄影之光将一幅抽象画变成了一件超写实之作,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陌生。作品《线》中,一条随意手绘的曲线,通过计算机解析并编码生成,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识别的视觉图形编码。这些编码以高速闪烁的图像显示在屏幕上。

  固体 2015 黄铜、紫铜、不锈钢、铁

  220x110x220cm

  奇闻 2013 黄铜、紫铜、不锈钢、铁、木材、大理石、花岗岩、皮革、海绵、玻璃钢

  340x300x317cm

  创世概念

  王郁洋的不少作品围绕“创世”概念展开,比如《述-一榨纸》、《要有光》和《说》等。《述-一榨纸》(2013)与《说》(2010)借手工抄纸与过时的盒式磁带,探讨文字与言说。其中,《述-一榨纸》(2013)用175小时的视频、总共15136728个画面记录了中国南方一少数民族特有的手工制纸的全过程,并将整个影像印制在901张由桑树制成的手工纸上。在作品《说》(2010)中,王郁洋记录下制造卡式磁带时产生的环境噪音,再将其翻录到这些生产出的磁带上。由此,磁带播放的正是着它自己生命的历史。而《要有光》中,王郁洋将《圣经》”要有光“这一指令解构为0与1,随后将其映射到一台照相机的快门的“开”与“关”。这台相机去除了后盖,被安装在一面墙上。当相机通过一台定制的热感应器捕捉到有观众出现,它就会摁下快门。

  呼吸——正在阅读的书 2014 硅胶、电机、钢架、感应器

  120x300x120cm

  呼吸系列

  自2006年起,王郁洋开始建造“呼吸”之物。在此展出的《呼吸—正在阅读的书》与《呼吸—长方体》只是他所创作的无数呼吸体中的两件。诸如电视机、老式手机、自动提款机、甚至一整辆车,这些平凡的物件都在不可察觉地颤动,犹如有机体的呼与吸。《呼吸—财务办公室》则展现令人难以察觉的颤动。随着越来越多的物体进入到这个生命世界中,这些精细制作的物件所带来的信服感,以及它们的无所不在,都进一步佐证了王郁洋所构筑的想象世界,这是他创造的新的真实,他宣告这真实自身的真理价值。

  图与字 2010 绘图纸、相纸

  文字尺寸 80x50cmx6

  手稿尺寸:130x38cm

  字典系列

  《图与字》将艺术家的信笔涂鸦转变为大大小小的图块,无序的画面与抽象的图案让人联想到商品交易、交通管理与身份识别中普遍使用的二维码。《字典—泉》与《字典—佛》,这两件作品比《图与字》更彻底地透过措置与错位的转化潜能创造字词及其意义。

  隐形雕塑系列

  隐形雕塑

  此次展出的6件“隐形雕塑”,是一组具有高度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品,令人联想起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完美无瑕的汉白玉雕凿,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金属镀金雕塑,以及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的不锈钢敲造技艺的印迹。然而事实上,这些雕塑的是专为避开雷达的所设计的特定形状,它们能完全隐形于无所不在的技术视野下,但同时其优美造型则为肉眼所喜见。当代之相互矛盾的窘境的在此一览无遗:现实亦真亦幻的诱惑取决于如何看待现实、以及谁或什么在观察。

  “再造登月”系列

  再造登月

  “再造登月”系列由四件不同规模和材料的作品构成,始于2007年,它们在王郁洋的观念发展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情感与智性空间。王郁洋曾说:“通过‘原始影像’与‘再造影像’的同场展出,这件作品批判了历史记忆的奇观与戏剧元素,暴露出媒介档案的内在实质。”对此,他对1969年7月21日尼尔·阿姆斯特朗登月实况录像的仿制,并排陈列的两台屏幕播放着相似的画面,难于分辨究竟哪一边才是艺术家精心炮制的赝品。作品从对“影像”概念的质疑开始,逐渐过渡到对科学、历史与政治的质疑。

  今夜我为何物

  今夜我为何物

  《再造登月》的戏剧性在此得以延续,王郁洋进一步激化幻像,假设了人类最伟大成就之灾难性结局。幻灭亦即觉醒。《再造登月》中的逼真道具被用来搭建一片纪念碑式的残骸。据艺术家的想象,这片残骸即是阿波罗11号登月舱在返航或降落时失事坠毁的物证。在这堆由飞船失事造成的正在慢慢燃烧的废墟中,一台小电视发散出一束摇曳火苗的微弱光亮,这也或许是预告其未来创作的朦胧之光:对真实的本质,对人类的局限,对物体世界,对广袤宇宙的冥思。据悉,展览持续至9月16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