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非具象”的早期实验 重访九十年代的四个个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伟静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现场嘉宾合影  2015年7月25日下午,在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集中呈现了四位艺术家:王川(1953年

现场嘉宾合影

  2015年7月25日下午,在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集中呈现了四位艺术家:王川(1953年出生于成都)、熊文韵(1955年出生于重庆)、杨述(1965年出生于重庆)、朱小禾(1956年出生于重庆)在1990年代左右的四个个案,对他们在1980-1990年代工作的一次重访。每位艺术家的作品不足10件,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在一段特定的历史机缘下进行的探索和他们的艺术发展线索。展览同时展出艺术家部分1980年代和2000年以后的作品,既是为了简要地铺陈一个历史性的线索,希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变与不变的复杂性,也是避免重访成为一种切片式的呈现。

现场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可以算得上一次西南地区艺术研究的补充,我们对80-90年代艺术所最熟知的是以四川美术学院为纽带的突出的西南艺术家群体,自伤痕艺术、85新潮、后89新艺术、直至今天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群体莫不如是。但是从80年中期就开始自觉进行着非具象绘画的探索实践的一群川美毕业的艺术家,他们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非具象绘画最早的实验者,在创作不断推进并建立自身艺术谱系的过程中,对后来的中国非具象绘画产生诸多的影响,也是最早思考中国化的当代抽象绘画的先驱,其中的一些艺术家的工作被不同的艺术史学者所书写。

  历史不断地被重访,被复写,但在屡屡的擦拭中,总有一些重要的文本和声音被有意或无意地所忽视或回避。就像1980年代以来川渝地区的现代绘画,我们耳熟能详的可能还是凸显了在地经验的那些人,那些作品,而对于另外一些与在地联系更为隐秘甚或说语言上更具“开放性”的重要实践迄今尚未被认真地梳理过,这也是此次展览选择杨述、王川、熊文韵、朱小禾四位艺术家早期作品展开讨论的主要起因。

《无题》

  杨述的个案中,他并不回避德国表现主义包括后来美国涂鸦艺术等对他风格和趣味上的影响,但他更看重的是这些无来由的文化、社会、政治符号与他放肆恣意的书写之间所构成的混沌与模糊,这就像是他和黄桷坪的关系,无法定义,但又充满了焦虑和欲望。

《黑桃方块》 朱小禾

  朱小禾也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他1990年代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从仅有的几件可以看出,他也是通过一种表现主义的线条构成,消解画面中的符号母题。1990年代初的作品中,似乎还隐约残存着一些1980年代“乡土”和“生命流”的痕迹,但到了后期,形式的自足性已经抹掉了这些痕迹。

上一页 12 下一页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