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大桥”冯方宇摄影作品展:时代变迁与精神归宿的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房卫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15年7月4日傍晚,“大桥·冯方宇摄影作品展”在南京开幕,展出了摄影艺术家冯方宇一组以南京长江大桥为题材的影像作品。冯方宇对大桥的影像记录是敏感的、伤感的,镜头语言是平和、关怀的。他对大桥怀有复杂的情感,印证了艺术家对时代变迁的担忧。

  此次摄影展的地点较为特殊,选择在空格咖啡馆举行。策展人史琳希望给观众营造轻松、舒缓的氛围,来对比长江大桥这一话题的严肃性,思考时代变迁与人的精神归宿的问题。

 

策展人史琳与艺术家冯方宇

  史琳表示,长江大桥不仅仅是一座物化功能的大桥,它代表了60后、70后关于红色年代的集体回忆,它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堡垒,一个时代的烙印,一个象征符号。长江大桥曾经是新中国建筑史上的骄傲,而今,大桥的光辉早已在拥挤不堪的交通负担和需要拆除的质疑声中渐渐褪去,人们甚至遗忘了它作为一座桥的基本交通属性。

  随着大桥的大面积改造,周边原有的“视觉生态”将被彻底改变。正如同许多消逝的历史痕迹一样,“旧貌”在改变着,还未细细品味就消失了,而它们应该值得摄影师去记录。

艺术家冯方宇

  艺术家冯方宇生于70时代,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重新认识了这座桥。“2007年,我进入了长江大桥的北桥头堡内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落满灰尘的毛泽东塑像、到处悬挂着的语录挂画、褪色的大型革命标语、斑驳的水磨石台阶、龟裂的墙面……仿佛让人穿越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展厅现场

  冯方宇说:“没有人在乎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大多数人忘记了这里发生了什么,大桥像一个迟暮的老人,前景未知。”

  冯方宇用大画幅相机拍摄了一组庄严的大桥的“旧影像”,他发觉这样的影像过于冷漠,于是又开始记录大桥周边的变迁,记录普通人与这座大桥的关系,因而形成“遗失”和“下面”两个系列。

  “遗失”系列

  “遗失”系列作品通过严谨的大画幅摄影,表现历史褪色后又重现带来的恍惚和视觉冲击。照片中的建筑,天空,远处的江面的色彩,是拍摄对象的一部分,衬托出对象本体的质地,模糊了现实与历史以及真实与虚构的临界线。

  冯方宇对记者说,这组作品完全用老式的胶片相机来定格画面,每一次车流经过都会引起桥面的抖动,拍摄难度很大,但他依旧坚持用老式胶片相机,而不采用高还原度的数码相机,“因为胶片机能拍出沧桑的效果,和影像主体的风格相符。同时,长江大桥也和胶片的命运相似,早过时了,但是还有存在的理由。我更喜欢这种表现方式本身。”

“遗失”系列

  “下面”系列

  “下面”系列作品是一组记录生活在大桥附近的普通人在岁月变迁中与大桥关系的影像。

  冯方宇的拍摄对象涵盖了各类阶层,包括休闲的老人,玩耍的青年,站岗的武警,工作闲暇的女青年,无助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流浪汉。作品中的人都带着些许迷茫,孤寂,然而他们平和放松的姿态又传递出对大桥的精神依托。冯方宇试图用镜头描绘众生相,显现这个时代的巨变,诠释大多数平凡的、被忽视的群体的精神状态,反思他们被割断的历史和并不清晰的未来。

  “我想用镜头语言呈现一个与现实有着强烈价值冲突而自身蕴含存在意义的矛盾情结。不仅关注桥本身,还有曾在桥下过往的人,住在桥下的棚户区的居民,这是艺术家的责任。”

“下面”系列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10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