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OCAT研究中心开馆展“记忆的灼痛” 一个艺术史学家的创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杨晓萌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艺术史学家、哲学家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OCAT研究中心开馆新闻发布会现场 (从左至右

艺术史学家、哲学家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OCAT研究中心开馆新闻发布会现场 (从左至右)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董冰峰、OCAT研究中心馆长黄专、策展人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参展艺术家帕斯卡尔-孔韦尔、翻译王名南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6月27日下,北京OCAT研究中心筹备了两年之久的开馆展“记忆的灼痛”正式拉开了帷幕。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董冰峰、OCAT研究中心馆长黄专、策展人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参展艺术家帕斯卡尔-孔韦尔共同出席了此次开馆展的新闻发布会。

  事实上在此前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已经有一系列的讲座、研讨会为展览的开幕预热。迪迪-于贝尔曼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一个展览,更是带来了他以其最新的学术成果作为“OCAT年度讲座”的主题——《图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在此之前半年,OCAT研究中心已经举办了两期围绕迪迪-于贝尔曼进行的研讨会,第三期研讨会由迪迪-于贝尔曼亲自主持。“包括这些讲座在内,以及我们的展览、年度出版,全部都围绕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研究进行。”黄专说。

  作为此次北京OCAT的开馆展“记忆的灼痛”,的确与迪迪-于贝尔曼的年度讲座有着极大的关联,共同关注讲述图像的视觉结构如何生产关于历史的连贯视角,同时这一视角又怎样笼罩于形似诗歌的建构之中。在一段如此理论性的背景基础上,我们在OCAT研究中心看到的是一个视觉上并没有很强张力的展览——展览体量并不大,作品大多呈现出学者般的冷静和理性,以白、黑、灰的调子为主,同时所有的艺术家作品都是基于对一段曾经的历史进行回访、再创造而进行的。对此迪迪-于贝尔曼说:“我并不想在视觉上带来很大的冲击,而是希望这个展览可以推动思想和理论的思考与进步。如果大家觉得展览非常理论化,其实并不是因为我是理论家,而是因为世界上是有很大艺术家在思考上有非常执着的坚持。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伟大的理论家。”

“记忆的灼痛”展览圆桌论坛 发言嘉宾(从左至右):西川、陈小文、汪民安、吕彭、陈卫星、凯伦-史密斯、隋建国、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王名南、帕斯卡尔-孔韦尔

  新闻发布会之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西川、商务印书馆副总编陈小文、哲学家汪民安、艺术史学家、策展人吕彭、学者陈卫星、OCAT西安馆馆长凯伦-史密斯、艺术家隋建国、艺术史学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参展艺术家帕斯卡尔-孔韦尔围绕展览“记忆的灼痛”展开了圆桌讨论,讨论由董冰峰主持。

  其中几位嘉宾就“记忆”与“时间”等概念展开了讨论。艺术家隋建国认为:“时间,分为公共与个人,只有个人时间才可以超出社会,建立与自然的关系。”学者西川认为,“中国语境里记忆是创造也是表达,而遗忘是磨损,人被记忆与遗忘而塑造。”同样探讨记忆概念的陈小文则认为:“迪迪于贝尔曼的记忆是西方语境是实证性的。此次展览非线性历史的线索,呈现出了两种文明之间的差异。”关于记忆的话题,OCAT西安馆馆长凯伦史密斯则联系中国现实进行了讨论:“在当代中国逐渐缺失记忆的语境里,中国不缺少研究艺术的人,而是缺少平台,而现在OCAT可以提供阅读记忆、阅读过去的一个平台,给予研究人员一定的解读空间。”哲学家汪民安则结合迪迪于贝尔曼和罗兰巴特等哲学家的研究,就“记忆与哀悼”之间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解读。

上一页 12 下一页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