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黄敏、瓦施考联展 中德艺术家视角里的“景象转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刘倩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景象转换——中德视角中的中国都市日常生活场景展览开幕现场  2015年6月

 

景象转换——中德视角中的中国都市日常生活场景展览开幕现场

  2015年6月12日,德国驻华大使馆举办“景象转换——中德视角中的中国都市日常生活场景”作品联展,展览邀请中国艺术家黄敏和德国艺术家德特勒夫·瓦施考两位艺术家参展。

  此次展览中,艺术家黄敏带来了五件与北京黑桥艺术区相关的油画作品;对于艺术家来说,黑桥是一个不可知的迅猛的未来与浑浊的不清晰的过去重叠的地方,黄敏能够感受到作为一个与艺术发生关系的北京郊区村落的特殊性,通过油画从不同的维度来呈现黑桥社会的多层切片。

黄敏《黑桥-落日》 亚麻布油画 170*210cm  2015年

黄敏《黑桥-落日》局部

 

黄敏《黑桥-晚霞之一》 亚麻布油画 180*150cm  2014年

黄敏《黑桥-晚霞S》 亚麻布油画 90*60cm  2014年

黄敏《黑桥-青年S》 亚麻布油画 90*60cm  2014年

黄敏《黑桥-卡拉OK》 亚麻布油画 420*250cm  2014年

  艺术家瓦施考先生则在展览中展出了他的木板雕刻作品十余件,瓦施考先生通过木板原木肌理、雕刻、拼接、绘画等多重艺术创作方式呈现他眼里的中国都市景象。两位艺术家通过艺术共同呈现的是他们各自眼里的中国都市生活。

德特勒夫·瓦施考 《房屋,南京》 木板着色  134*100cm   2013 

德特勒夫·瓦施考 《妻子,北京》 木板着色  110*87cm   2012 

德特勒夫·瓦施考 《单车地带,南京》 木板着色  70*89.5cm   2013 

《单车地带,南京》局部

  “黄敏的艺术既有对中国宏观的思考又有对中国特例地区的非常具体的深入观察,她这些年的作品题材会经常变幻,但视角和立场并没有变过。她总是非常自觉的从当代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与中国当下现实的差距发现问题,用她的绘画表达出来。瓦施考先生则对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特别感兴趣,他对中国城市中的人的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命状态非常敏感,他不断的拼贴碎片、转换材料,但是他所有的作品中都有一种平静中欢快的低调。”作为此次“景象转换”联展的策展人,杜曦云在展览现场这样描述两位艺术的创作。

  展览现场,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先生首先介绍了举办此次展览的目的,他认为中德在经济政治建交已经有很多年,双方都认为中德都已相互颇为了解,但其实在两国文化层面并没有深入了解,他开玩笑说就如中国人去德国点一杯常温啤酒会奇怪为什么服务生送上来的啤酒是温的,也像一个德国人会奇怪他来到中国戴一顶绿色的帽子会引来不一样的眼神。他认为艺术是中德两国交流的很好的途径,就如这次邀请中国艺术家黄敏和德国艺术家德特勒夫·瓦施考,呈现在不同文化背景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一同在描绘他们眼中的同一社会。

德特勒夫·瓦施考 《散步,南京》 木板着色  45*32cm   2013

德特勒夫·瓦施考 《都市风景》 木板着色  100*218cm   2012

  谈到为何会选择邀请这两位艺术家时,柯慕贤认为艺术家黄敏主要致力于绘画的不同形式,从油画到陶瓷画。而目前,她的作品在德国鲁尔区举办的迄今规模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8”中展出,而恰好在不久前德国的《图片报》评价她为“中国最令人惊叹的女艺术家。”而艺术家德特勒夫·瓦施考因威利·勃兰特肖像系列作品名声大振,他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空间、城市、建筑和人之间的关系,德国《每日镜报》称赞其“构思巧妙的、多层次的木浮雕”。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正在变成被全球关注的焦点,并在不断影响着国际格局的变化。杜曦云认为:“中国每天都在涌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的现象,而这些现象的可能性都非常复杂,面对这样的复杂性,我们很难做出简单的定义和判断。而此时,每一个个体的独立表达和视角都变得非常重要,黄敏是出生并长期居住于中国本土的艺术家,瓦施考是间断性居住在中国的德国艺术家,他们两位的人生经历、知识储备都是不同的,但是在他们这次展出的作品中,中国是一个共同的背景。”

嘉宾合影: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右二)、艺术家黄敏(中)、艺术家德特勒夫·瓦施考(左二)策展人杜曦云(右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