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陈淑霞“此在”续缘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邓嘉斌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此在——陈淑霞作品展”海报陈淑霞《粉红色的花》,1

“此在——陈淑霞作品展”海报

陈淑霞《粉红色的花》,1991,布面油画,140x120cm

陈淑霞《尊》,2012,布面油画,100x180cm

陈淑霞《盏》,2011,布面油画,80x100cm

艺术家陈淑霞与嘉宾在展览现场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 2015年4月16日下午,由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中央美院教授赵力、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副馆长吴秀华策划的“此在——陈淑霞作品展”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拉开序幕。此次展览是陈淑霞近些年来的艺术创作的又一次整合,也是她和港大美术博物馆的又一次合作续缘。

  展览开幕前举行了一场关于刘庆和与陈淑霞近年绘画创作发展的研讨会,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中山大学教授杨小彦、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范勃、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周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周晋等嘉宾出席。

  走进博物馆中庭展厅,可见上下两层都展出陈淑霞的绘画作品。一层展出的是新画作,二层展出的是早期的风格画作,对比之下陈淑霞的新作则越来越追求一种空灵写意的山水传统意境。熟悉陈淑霞创作的策展人赵力,将她的创作大致梳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90年代以“原色”为代表的早期创作,这一时期的题材以静物为主,借助于西方的风格和图式,强调的是个人风格的演进和变异。这也正是赵力老师将陈淑霞90年代初创作的《粉红色的花》在本次展览特别展出。

  2000年以后,以“虚实两境”命名的系列,代表着陈淑霞放弃了西方式的形色结构,“回溯”到中国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养份的尝试。2002年陈淑霞推出了“山水间”作品系列将这样的“回溯”变得越发明确。但这种“回溯”它不是针对西方的“文化策略”,也不是抢救、维护和转化“传统文化”的宗旨目的,而是出于自我完善的主动选择以及在不断探索、落实之后的陶醉欣喜。

陈淑霞《合》,2015,布面油画,182X102cmX2

陈淑霞《望穿》,2013,布面油画,82X102cm

陈淑霞《合》,2013,布面油画,82X102cm

 

展览现场

研讨会现场

展览开幕式

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围绕“此在”生发的主题没有具体指向,满目是难以接近边际的“主场”画面,迟缓地铺展在已经被摧残了的富有质感的轮廓里,这似乎要告诉观者的是,时间已经凝固,静下来后的心态连讲述都是多余的,因为在她的心中早已自认为,无趣、无奈的表白反而不如空乏更为有力。今天看来,在处处尽显个人魅力的时候,陈淑霞反而把自己给画“丢了”,丢在了她所贪恋的迷幻现实里,在这个迷幻现实中,她倚靠在不见的事实里“对视”着,把自己的个性和体味交代着,心也随之踏实。

  “此在”虽然着眼于当下,但却回味了时间历史的长度,在这些刻有印痕的比照中,从“此在”到“我在”的时间长度里,支离破碎的感受已经被陈淑霞连结放大,其实,这就是陈淑霞对自己最高的期待。“陈淑霞的绘画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浮躁的时代,人们对物质追求的茫然,这样的画面确实对我们能够起到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刺激作用,或者说让我们沉静下来,让我们停下来思靠当下生活的意义。这个展览的名字‘此在’中的‘在’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皮道坚教授对理解陈淑霞作品而说道。

  在最新的“此在”系列里,陈淑霞对中国古代绘画形制的迷恋似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大尺幅的横构图作品令人联想到古代绘画中的手卷横披,成对的竖构图作品很接近宋画中的双拼挂轴,还有可以折叠而立于一角的作品就是古代屏风的翻版,但陈淑霞在貌似亦步亦趋中所要呈现的不仅仅是对传统的某种刻意的还原,更重要的是基于这样的还原而针对传统的当代体验的过程本身。通过自己的创作,陈淑霞将从“做底”到“绘画”再到“陈设”的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为此她大量保留了“做底”阶段的制作痕迹、大量保留了“绘画”过程中的流淌、覆盖、划痕等的细节,并将最终展示的方式也作为自己作品的一部分。事实是陈淑霞已经不太严格地把自己的创作等同于绘制作品,她要求将自身的体验作为作品的核心组成,由此观赏者看到的也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而是陈淑霞通过创作所展现出的针对文化传统的当代经验及其生命过程。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5月24日。






 
关键词: 绘画 陈淑霞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