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李孝萱十八年来首度个展《墨法时代》在三远当代艺术中心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王松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院院长、国画系主任 李孝萱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1月16日下午《墨法时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院院长、国画系主任 李孝萱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1月16日下午《墨法时代》李孝萱个展在天津三远当代艺术中心开幕。自1997年澳门个展后的首次个展。此次个展的作品从2004至2015年的50余幅作品。

  策展人朱其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讲到:“李孝萱的水墨作品,把西方的表现性语言转化为水墨的语言,他的水墨作品对都市风景和人物的表达是带有批判性的,包括他的水墨作品中的女人体,并不是流行文化的审美,而是经过变形夸张来呈现消费时代人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对衰败的女人体形象的表达不同于南京新文人画的自得其乐,而是有他对现实的深刻反省在里面。”

  展览开幕仪式

 李孝萱在开幕式上致辞 

  李孝萱在接受采访时讲道:“对天津的市井我有一种愤懑,这样的庸俗世情让人落入陷阱,所以我用水墨画来批判现实。我不认为西方油画和中国的国画仅仅是材料的问题,实际它们代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所谓伊甸园》40.5x40.5cm 2008年

  批评家鲁虹在《90年代的水墨新探索》一文中提到:“从1993年起,西方“后学”及“后殖民”的一些学术观点,被陆续介绍到了国内,这既使美术界开始认真思考现代化的问题、民族身份的问题、重返家园的问题与民族文化发展的问题,也使得现代水墨画获得了特殊的机遇。原因是新的文化语境使人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八五以来的新艺术对传统文化所作的简单化批判,使不少人陷入了西方关于现代化意识形态的陷阱。再从另外的方面看,传统文化虽然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它永远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甚至是参与国际对话的基础,而水墨画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则无疑是体现民族身份的标志,如果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竟然没有现代水墨画的参与,肯定是文化上的大灾难。”

《大客车》9米x3·5米 2013年

  作为“表现论”的学者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理论,如“形式即创造”、“形式即表现”、“语言即精神”等,并力图将其与传统水墨精神相嫁接。鲁虹对抽象水墨的创作现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超越现代主义,直面现实生活》一文中指出,虽然一些抽象水墨艺术家在创造新规范和改变水墨画的生存状态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不能作为终极目标去追求,这是因为:一、抽象水墨所参照的西方抽象主义艺术已走到了尽头,因此所谓平面空间内的构成问题便成了弱性问题;二、在社会转型时期,艺术的重要功能不是审美,而是提出有针对性的文化问题。如果艺术逃避它的文化使命,对诸多社会问题不闻不问,就难免为社会所冷淡;三、尽管一些抽象水墨画家为他们的作品附加了诸如八卦之类。

《所谓伊甸园》40.5x40.5cm 2008年

《股票!股票!》610cmx275cm

  此次展览的最大两幅作品分别是《股票!股票!》长约6米宽约三米和《大客车》长九米多宽近四米。李孝萱的家人介绍《股票!股票!》是在家里画的,一边卷一边画,这样的创作难度可想而知。

  18年未做个展的首度亮相,津门艺术界纷纷道贺,展览现场热烈,展览将持续到3月17日。

《薄暮》139x68cm 2008年

《暗喻》139x68cm 2010年

  李孝萱简介

  1959年4月17日生于天津市汉沽区;198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分配到天津塘沽区图书馆工作;1985年调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至今。2011年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主任。现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写意人物画工作室主任,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协会会员。

  主要出版着作有:《荒诞中的现实-李孝萱中国现代水墨画》《当代名家花鸟精品-李孝萱》《都市水墨。李孝萱——以象征与荒诞的方式切入现实》《李孝萱写意花鸟画精品集》《李孝萱十二生肖册》《中国美术出版界提名画家李孝萱专辑》《画品丛书-李孝萱篇》《李孝萱——艺术与生活》《城市梦魇——李孝萱和他的现代水墨》《中国美术家作品集——李孝萱》《李孝萱油画集》等。

  主要发表论文:《现代都市语境下的当代水墨》《我穿梭在三个主题之间——李孝萱访谈录》《李孝萱解读画论》《我很庆幸选择了中国画-李孝萱与陈子游对话》《我的现状-李孝萱访谈录》等。

  其它作品先后在《雄狮美术》(台湾)、《艺术家》(台湾)、《美术》、《中国画》、《中国书画》、《现代中国》、《文艺研究》、《日本航空杂志》、《深圳美术馆学报》、《上海美术馆学报》、《中国美术报》、《北京晚报》、《南方日报》、《黑龙江日报》、《香港文汇报》、《南方周末》、《台湾时报周刊》、《澳门大众报》、《华侨日报》、《澳门日报》等多家刊物与杂志发表介绍。

  同时作品被韩国现代美术馆,澳门市政厅,新加坡斯民艺苑,台湾长江艺术中心,美国明德大学,香港艺术馆,广州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中国画研究院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