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与李展的雕塑“对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徐婉娟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李展“对视”一层展厅被包围的李展正在进行媒体导览“布母&rdqu

李展“对视”一层展厅

被包围的李展正在进行媒体导览

“布母”与艺术家李展、策展人李婷婷

  (雅昌艺术网讯)12月20日下午,在蜂巢的第二回中国水墨大展开幕的同时,另有一位年轻艺术家李展的作品在D、E两个展厅展出,这是目前正在上博士生一年级的李展的首次个展。

  初看李展的雕塑,第一感觉就是“整”。质地细腻的香樟木被李展大刀阔斧的“砍”出了一尊尊神情或空洞或闲逸人物。艺术家李展与游离在雕塑和装置的模糊界限上、试图以材料创新寻找观念落脚点的艺术家不同,他长期浸淫在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探索上,并乐在其中。如果说大学受教于孙家钵先生,以木头作为材料语言,是一个熟悉木性的过程,那么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人物肖像作为研究方向,则是对人物造像的生发和深化,数年的敲敲打打后,终于演变出我们看到的圆润、细腻、冷静的面貌。

李展雕的阿布拉莫维奇,展厅中唯一展出有原型的作品

  李展分享到,2010年系里推荐他去台湾做三个月的交流学习,在阿里山的乐野部落打了一个夏天的木雕。“那儿只有原住山民用的大型汽油链锯,转起来像摩托车马达,劲太大,我做小木雕用不上,只好一刀一斧的全手工雕刻。相对漫长的去料开荒,一口一口的蚕食木头倒让我有时间多想想该怎样做和做什么的问题,让我能充分体会硬质材料的自身局限和特有的制作方式以及这种局限能带来的特有的美。木雕是在特定的形状和质感里找出路的游戏,木料立在那,规则就已经定好,做什么都跑不出这块体积的限制,有限制自然就要与它配合,能借力打力的地方就别蛮干,这是中国人之所擅长,看重智斗,不喜欢硬来,因为那样出来的东西并不高明。全手工雕刻的好处是让我有时间更好的揣摩草图,实际用的时候能够变通,材料有时会给你提示,出你的意料之外,抓住它会带来惊喜。哥特晚期的德国人里门施耐德做了大量的祭坛木雕,世俗化的写实功夫已经炉火纯青,青筋血管毫发毕现,可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他的高明之处——让复杂的形象在木材的局限中叠压避让、闪躲腾挪,全是巧劲,无一蛮干,虽然细节堆砌看似复杂,其实没费多大的力气,可以想见他的木雕在大荒之初时候的样子是多么的精彩,单纯的空间设计,合理的形体安排,已经具备了一个好的雕塑的全部抽象要素,这是雕塑家在长期实践中找到的造型法宝。当然,前提是以匠人为己任的雕塑家,亲力亲为,心手合一。”

李展《方块A》2014 香樟木 78×40×33cm

李展《方块A》局部

  再看李展的雕塑,隐隐能让观者联想到中国的佛造像。后来得知,前段时间李展去了大同云冈石窟爬上10米高的脚手架近距离观看18窟大佛头部。“机会可贵在于那个视角是工匠视角,在那里,当年的工匠们借着上方明窗的光雕凿大佛,身子还埋在山里,佛头已经出来。开脸的老师傅就着徒弟们的大荒形继续凿进去,这儿凿进去形成眼窝,那儿进去形成嘴角,精确的、薄薄的顺着形打出眼皮,极少的笔墨让大荒很快具备形象,广额深目眉眼低垂,连耳朵都‘懒’得往里掏,徒弟开出的大型基本都留着,整个佛头由里往外的就那么胀着顶着,生机勃勃。这是最好的雕塑,最高明的雕塑,简单直接,最少量的去料,最大限度的保留山体原本的量,在恰当的起伏处理后让形体得到比之原来还要强大的张力。”

  李展说木雕好玩,因为规则越严苛的游戏越好玩。“有时揣摩一个动作久久不能下刀,合适不合适拿不准主意,空间想象力极大地得到锻炼;有时又是破釜沉舟,一锯下去再想办法,或是将错就错,意外之举或许也能变成得意之处。我从不做泥稿照着打,顶多在纸上演练,为的是在过程中让木头给自己多点意外和惊喜,让自己有机会即兴演奏。”

李展《不说再见》2014 香樟木 116×50×40cm

李展《不说再见》局部

 

  在策展人李婷婷看来,李展与同龄的大部分艺术家不同,他的作品里并没有强烈的情绪表达和释放,而是以内敛的语言含蓄地流露着情感,呈现出的是人物风淡云轻、静穆的造型特征。在他的雕塑里,长袍由头顶包裹而下,只留下浑圆的形体,缝隙里一张冷静的面孔成为视觉的焦点,瞪大的双眼显得空洞且麻木,木头的纹路像血管般爬满了整张脸,似乎在提示对象敏感的性格和脆弱的生命力。这静穆的表情“更像是对生存状态的态度,如果去归纳目前的生存状态的话,我们没有更好的表情去应对它。”

李展《黑色》2014 香樟木 100×42×27cm

李展《黑色》局部

  李展的工作方式是依势开荒,一个充盈着智慧和想象力的过程,斧头的几次起落后,便具备了最初的形体关系。后期的研磨则提供了一个自我对话的机会,形体的位置经营,方和圆的拿捏以及面部的微妙起伏都是经过无数次对话的结果。对雕塑本体语言的迷恋,让李展沉浸于对形体美感的推敲中,所以,观看李展的雕塑,猜测对象的身份和揣度人物的心理是徒劳的动作。文学性与情节性放在李展身上并不凑效,这也是他有意规避的解读方式,在他看来,好的雕塑是可以曝光在阳光之下的,过多的情节会削弱雕塑本源形体的力量。

李展《寒冷》2014 香樟木 125×53×45cm

  正是得益于情节的缺失和形体的简化,对面部的雕琢像一束来自舞台的追光,引导观众的目光聚焦在沉静、单纯而耐人寻味的面孔上。恰如李展所期待的,“希望人们看到之后,能和他的眼睛产生对话”。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1月20日。






 
关键词: 蜂巢 对视 李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