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山寨”现象频现 折射草根挑战权威心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08年,一股“山寨”风席卷了文化领域。从山寨手机、山寨一条街、山寨《百家讲坛》,直到山寨《红楼梦》、山寨春晚、甚至惊现“山寨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山寨"风愈演愈烈。发端于IT行业的"山寨"一词已蔓延到其他行业,大有向正统和传统叫板之势。"山寨"究竟从哪儿来,又将去何处?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问题的专家,对此进行详细解读。 
  何为“山寨文化”?
  专家:目前无法界定
  2008年,"山寨"注定是个高频词,但究竟何为"山寨文化",似乎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接受采访的诸位专家一致表态:"山寨文化"的概念无法界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平认为,现在无法给山寨这个词下定义,她所理解的"山寨文化"是指低成本的复制或者模仿。比如,价格十分便宜的"山寨"手机,就是以拼装或仿制的方式来仿名牌。这些手机在天津、南京、深圳和上海等地都有销售且都没有经过检测,更没有售后服务。还有网友老孟发起的"山寨春晚",其实也是一种低成本的模仿。这位民间草根花了140元就举起"山寨春晚"的大旗,得到网友的热捧,申请了CCSTV网站,愈与央视春晚试比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惠芬教授对"山寨文化"这个概念的界定表示了质疑。她说:"山寨文化这个概念可能有些夸大,到处都在用,但它没有一个具体的界定概念,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现象,还谈不上文化。"
  “山寨”为何兴起?
  专家:草根挑战权威
  "我觉得山寨春晚挺好,这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动力。如果能有很多名人愿意参与,观众愿意看,打破央视春晚多年不变的老面孔,各有特色,未尝不是件好事。" 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现在已经是大众创作的时代了,积极的文化消费者已经出现,传统的大众文化产品与传播的方式已成历史。
  刘惠芬教授认为,大众文化的门槛相对较低,网络平台成本低,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心态,因此"山寨"现象才广受关注。她认为,以前的模仿秀和"山寨"版明星是一样的,这并不是新事物。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中,草根没有话语权或范围很窄,没有渠道。现在网络的普及可以让草根的作品得到广泛传播。正如那位自称"青年学者韩江雪"的网友在博客中贴出的《从靖康耻到风波亭》视频,以此来挑战《百家讲坛》,很多网友非常捧场。针对此现象,刘惠芬说:"有些网友认为自己比央视《百家讲坛》的嘉宾讲得好,但又进不了央视的节目,就只能依靠网络来展示自己。"胡平教授认为,在网友认可这些"民间产品"之后,人们开始有机会去嘲笑精英、嘲笑威权,开始寻求自我表达的底层心态,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如山寨《百家讲坛》等现象的兴起其实是人们寻找机会表达自我的一个窗口。
  “监管”有必要吗?
  专家:在发展中摸索规范的标准
  "山寨"现象究竟该不该管?三位专家态度统一,大家认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现象,在不违法的情况下,无需扼杀这种新现象。刘惠芬说:"任何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是双刃剑。如果只是大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那我们就应该允许其表达的自由,不能一出来新现象就压制。"
  近期,有网友发现,居然有人炮制出一个“山寨版”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页面布局、内容、域名都非常相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15日通过官方网站发表声明指出,对非法盗用行为将即按“司法程序追究责任”。针对类似现象,刘惠芬认为,如果“山寨”产品或作品触犯了法律法规,如侵权的、黄色的、反社会的,那就必须要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和制约。
  张晓明认为,文化领域出现新现象需要谨慎对待,不能简单对其进行批判和否定,而是要在发展中解决新问题,逐步摸索规范的具体标准,用市场来规范,形成自我约束。胡平教授认为,当人们对“山寨”产生了厌倦心态以后,就会自我放弃,那个时候"山寨"可能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了。
  【短评】提防“山寨”打家劫舍
  近年来,利用互联网犯罪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以“山寨”的名义在互联网上衍生的类似仿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等行为,已经撞击了法律的红线,潜藏着实施犯罪的危害。因此,如果不对一些“山寨”行为予以规范和限定,说不定某一天“山寨”真要打家劫舍了!(刘惠迪)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