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还原传统岁时文化意义 谈"春节"改为"元旦"事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湖南年轻学者黄守愚在红网论坛发帖,称“春节”应改为“元旦”。其本意是要“还原传统岁时文化意义”,不料网友非但不领情,反而“一帖激起千帖骂”。虽然也有人赞叹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但大多表示改了没必要,不现实。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墙倒众人推”,以为纯属多此一举。

  不错,元旦作为一年之始,在古代确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就是今天的春节,也叫元日。王安石那首著名的《元日》诗道得很分明,“爆竹声中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当中,放鞭炮、换桃符,全是过年的行为。但须知彼时并无“公元”的概念,行的是夏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阴历,按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采用公元纪年,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就是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那次。黄先生恐怕得先建议把这条改了才行,否则,新年过了那么多天,我们才过“元旦”,就要成笑话了。

  国人向来喜欢做名目上的文章,大约是中了孔夫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毒太深。为了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土特产、名胜等等不是都摇身一变成了地名了吗?顺着这样的逻辑,年味儿为什么越来越淡?你们分析你们的,我则独辟蹊径,是名堂不行了,“元旦”因为被袁世凯改成“春节”,便“丧失了其岁时意义与文化意义”。奇怪的是二三十年前,同样是袁世凯改的“春节”,为什么大家过起来还那么有滋有味?问题的症结显然不在名目上。所以,袁世凯总统把“元旦”改成“春节”,对传统节日内涵而言丝毫没有丧失什么;而黄守愚先生把“春节”改回“元旦”,也就丝毫“还原”不了什么。至于黄先生说这一改,“固本培元以满足社会民众的祈福的文化心理,复兴华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优越感,凝聚海内外华夏儿女之心,以求中国早日再次崛起于世界”。把改个名称的功效上升到国家振兴的高度,真是不知从何说起了,听上去有点儿像痴人说梦。

  学者辛辛苦苦得来的研究成果而不为受众买账,这样的事情在当今越来越多,就值得思考。唐朝张彦远批评过一种人,说他们“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涯之生?”这句话听起来很刻薄,用之衡以黄先生在“元旦”问题上的引经据典,可能他会觉得很冤枉,冤枉至极;但我们不能否认,时下确有一些学者,基本上就属于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的一类,比方考证出司马相如是什么才子,骗财骗色,纯粹流氓一个的那种。早两年有历法方面的专业人士曾经郑重指出,由于春节每年游移不定,产生诸多的社会困扰,应该给它重新安家,老老实实地呆在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嚷着嚷着就没声音了,大约是自讨没趣吧。“春节”改回“元旦”,命运差不了多少。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