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马未都:文物让我上瘾 收藏变成牟利手段委实不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他写小说和剧本,自学成才,二十几岁就声名远播;他写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让他名利双收;他玩收藏,不仅建成了当时驰名中外的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现称民办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而且几十年以来他竟以草根之身与国家级的专家形成了文物鉴定的鼎足之势。民间收藏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马未都昨天来成都畅谈自己的收藏之道,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收藏不能只谈钱,收藏品不留给儿子,而是全部都捐献给社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影视的崛起,文学逐渐开始退居边缘,“我一看文学不再辉煌了,就‘势利’地离开文学,转而写剧本去了。”自从懂得历史后,马未都说他开始对记录历史的器物也产生了兴趣。 刚开始收藏的时候,正是中国艺术最不值钱的时期,大家看到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就犯怵。不过在民间,市场经济的苗子已经顽强地蹿出来了。形势稍有缓和后,离北京不远的天津就冒出一个自发形成的古玩市场,马未都在北京上班,一有空就往那里跑。那时大家的收入都不高,每月才40多元钱。不过当时东西也便宜,年轻的工人阶级成员马未都,就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买古董。“在我眼里,文物的劲儿也比较大,所以就更容易让我上瘾。就像喝烈酒,因为它够劲儿。”马未都形象地比喻自己对收藏文物的爱好。
马未都说,从古到今,收藏本质是一项个人爱好,但发展到今天却被人们作为谋利的手段,委实不该如此。
“我会将收藏品悉数捐给观复博物馆,捐献给社会,一件东西也不会给儿子留下。 ”马未都说,他儿子在英国留学多年,回国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且搬出去单住了,独立地开始了“海归”的新生活。“我一件东西也不会留下,留下一件就不算彻底了。”真的一件都不留给儿子?当成都商报记者再次质疑时, 马未都表示:“我不想使儿子对财富产生错误的概念,也不希望儿子形成对财富的不良心态,特别是误以为收藏活动是一种轻易获利的行当,并由此轻薄诚实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采访中,马未都说慈善家卡耐基曾说过的“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句话对他的震撼特别大。
“我认为在一个成熟的法治国家,在一个文化昌盛的环境里,私人的财富实际就是国家财富的重要体现。那么涉及文物方面,也应该持同样观点。”马未都说他在前不久的“全国民办博物馆成都论坛”上就发表了自己对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看法,他认为目前民办博物馆人才紧缺是一个大问题,民间收藏是国家收藏的重要补充,它是另一种更有活力、更有草根形态的文化表达。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