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的“示弱”与“示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7日刊出中国国际问题学者庞中英的文章说,最近三十年,中国似乎一直在“示弱”,尤其是最近20年 “韬光养晦”。在新的情况下,传统的“示弱”在策略上价值不大。中国需要适当地展示大国实力。归根到底,“示弱”和“示强”,不过是策略而已。在接下来的外交中,中国不应坚守世人皆知的“韬光养晦”教条,也不能锋芒毕露,而要利用“示弱”和“示强”的好处,克服“示弱”和“示强”的局限。
文章摘录如下: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三国时曹操注解《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孙子的原话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都是所谓“计”。
所以,“示弱”是中国古代的军事策略思想,能够造成敌人和对手的轻敌。
弱点已经暴露无遗
最近三十年,中国似乎一直在“示弱”,尤其是最近20年,众所周知,中国“韬光养晦”,目的是降低外界的“中国威胁”调门,以利更好地与外界做生意;避开美国的强势,显示中国无意挑战美国霸权的意图。“韬光养晦”实际上是当代版本的“示弱”。
不过,这一当代版本的“示弱”,与《孙子兵法》原教旨的“示弱”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在文革结束时的20世纪70年代末,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不用“示”,中国经济积弱甚深。30年的发展,贫弱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在解决了旧的问题,如饥饿和赤贫的同时,新的、更大的问题产生了:发展的科学性大有问题;贫富分化显著;国内各地的发展失衡。这些问题,世人皆知。前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谢淑丽(Susan Shirk)出版了《脆弱的超级大国》一书,精准地把握了中国力量当前的困境。
中国用不着“示弱”,世界的中国问题学者对中国实力的情况了如指掌。
过去三十年,外国资本在中国几乎无处不在,中国绝大多数行业和分工,已经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世界,一个国家的实力是强还是弱,用不着隐瞒或者夸大,外部世界通过各种与中国的联系,能够深入把握。在中国内外的外国人,研究中国的专家很多,有许多是世界一流的。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私机构,对中国的研究,无论资源投入,还是研究成果,早已超过冷战时对苏联的研究。
在新的情况下,传统的“示弱”,如果真的是想隐瞒实力,降低透明度,“诱敌”误判,在策略上,价值不大。
需要展示强大
在全球化下,中国的弱点暴露无遗,但是同时,中国确实是一个强大国家。不和别国比,30年来,中国是大大地发展了,用温家宝总理的话来说,积累起“雄厚物质基础”。相对来说,从综合力量来讲,如果没有美国力量在亚洲的存在,从传统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占据亚洲中心地位的中国是亚洲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日本和印度,尽管有些方面比中国强(日本是经济和金融大国、印度有强大的海军),但它们的综合实力还是比不上中国。
中国需要适当地展示大国实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情况下,需要“示强”,而不是“示弱”。“示强”是必须,示强可以发挥威慑的效果。真正的世界大国,没有一个不知道威慑的重要性。美国力量也有许多大的弱点,但美国从来不忘、不放弃威慑战略。
最近几年,中国国内不少人觉得,中国在外交上应该展示一下实力了。也就是说,不能在对外关系上表现得太过软弱,而应该“亮剑”。到网络上看看,这种声音不绝于耳。应该说,这些声音不是“浅薄的”,而是有相当的道理的。中国真正的智慧深藏在民间。毛泽东说过,人民创造历史。
中国继续仅仅“示弱”,确实不利于有力、有效地保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不断增大在国际上的利益,而且,长期以来的“示弱”,一些外部势力,即使是一些中小国家,真以为中国软弱可欺。比如,在中国市场拿到巨大好处时,得寸进尺。
中国高度克制自己,其海军居然都没有装备航空母舰,更不用说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力量投射”。这是当今几个世界大国中唯一的例外。
目前的金融危机告诉中国,在危机和困难的情况下,国际合作是重要的,但真正能够力挽狂澜的还是自己。我们看到,有点类似20世纪30年代无力、无用的国际联盟,当前的一些国际和地区组织,从联合国到区域合作机制,在全球经济危机下,除了一些象征性声明,提不出很好的对策和建议,做不出有力的国际合作反应。
在对付世界经济衰退,不结盟的中国更要靠自己的力量和战略。“示强”显得有所必要。
示弱和示强需要结合
难道中国要从“韬光养晦”转变为“亮剑”?不是这个意思。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是“折腾”,成本代价太高。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讲话中已经明确地要求,中国“不折腾”。但是,“不折腾”不等于不调整、不改革。恰恰相反,胡锦涛讲话的实质是要深化改革。
归根到底,“示弱”和“示强”,不过是策略而已。这些策略,不能长期使用,也不能固定化,而要调整。认为“韬光养晦”是“邓小平理论”而在政治上不敢越雷池,认为“亮剑”会刺激“中国威胁”论,都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
如果别人已经知道你的“韬光养晦”意图,“韬光养晦”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别人觉得你的“示弱”,与实际上的软弱差不多,“示弱”将可能是国家悲剧的根源。
对中国来说,要很好地总结为什么在“韬光养晦”策略下世界发展出“中国威胁”,为什么“韬光养晦”成了不敢“示强”的障碍。
同时,“示强”就是“毫不示弱”,是尊严的展示,是保护,是抗争,是为了威慑,要避免成为“逞强”,“外强中干”到头来,也是得不偿失。
在接下来的外交中,中国不应坚守世人皆知的“韬光养晦”教条,也不能锋芒毕露,而要利用“示弱”和“示强”的好处,克服“示弱”和“示强”的局限。
从年初的冰冻雨雪灾害,到随后的汶川特大地震,再到北京奥运会的荣耀辉煌,及至岁末年尾的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度过了波澜壮阔的一年,中国外交亦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海军派出最先进的舰队编队,远赴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海军首次到远洋执行军事任务。
在世界格局再次陷入动荡和重组之际,中国这次不同寻常地向世界“亮舰”,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也是最近几个月来,中国外交强势出击的最新动作。
十月四日,为了抗议美国对台售武,中国副外长何亚非召见美国驻华使馆官员提出强烈抗议,中方同时取消了中美两军的多项交流活动。
十一月二十六日,鉴于法国总统萨科齐坚持要与达赖喇嘛会面,中国宣布推迟中欧领导人峰会。这一果断、强硬的行动,不仅令法国和欧盟大为震惊,世界舆论也相当惊诧。
十二月八日,中国海洋监察船只进入钓鱼岛附近水域。面对日方抗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罕有地指出,中方船只在自己海域巡航无可非议,何时再去巡航,中方自主决定。
虽然只是几起互不关联的单独个案,但已经涉及中美、中法、中欧、中日等关键的大国关系。这是否是中国外交的“亮剑”?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放弃了韬光养晦、留有余地的传统外交风格?
的确,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外交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坚持“韬光养晦,善于守拙”,除非涉及到核心利益,否则通常都相对超脱。
但如今,随着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诚如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所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结束了少数富国主宰世界的历史,更为中国跻身“世界领导层”提供了契机。
因此,上述一些外交动作,与其说是中国外交“亮剑”,不如说是中国正以更加自信、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重要的国际事务中;在涉及到自己的核心利益时,中国更加“以我为主”,表现得更加果断。通过这样“有所作为”的外交工作,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致力于构建附有中国印记的世界秩序。
同样是在那次大会上,胡锦涛在谈到今后外交工作时指出,“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勇敢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为中国外交风格的演变确立了方向。在国际格局波谲云诡的背景下,可以预见,今后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特别是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寻求与国力相匹配的影响力和外交利益。






 
关键词: 示弱 中国 专家点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