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考古发现:海南岛40万年前曾有熊猫巨猿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在昌江红林三队采石场挖掘出土的熊猫犬齿 
记者昨天从海南省博物馆获悉,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信冲洞和红林三队采石场,考古人员首次发现了巨猿、熊猫、猩猩、鬣狗、犀牛、獏、象、硕豪猪等近20种哺乳动物化石,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自旋共振(ESR)法测定为距今40万至60万年前,洞穴内堆积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表明,熊猫、巨猿和猩猩40万年前曾在海南岛生活过,与目前幸存于霸王岭的长臂猿同在一个生态圈。
据介绍,2006年6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信冲洞和红林三队采石场首次发现巨猿、熊猫、猩猩等哺乳动物化石。
因为巨猿、熊猫、猩猩等动物的发源地都在大陆,所以这个发现证明在40万年前,海南岛与大陆是相连的,从而使广东广西地区的野生动物通过琼州海峡陆桥抵达海南岛。
此次考古活动,专家们还惊喜地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3件石制品,其中包括有石核和砍砸器。根据地貌和地层,初步确定这两地点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距今2万多年左右。
而在此之前,三亚落笔洞遗址是已知的海南岛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出土遗物和堆积物年代距今约1万年。这次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旷野遗址,把海南人类活动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1万多年。

村民抓蝙蝠

发现化石地点
省博物馆馆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丘刚介绍说,信冲洞化石地点位于昌江七叉镇保由村西南约2公里的混雅岭南坡上,海拔约60米。信冲洞所在地段地处南阳溪的转弯处,西距昌化江约1公里,这种河流转弯处是人类栖息的理想之地。
丘刚告诉记者,这处化石地点最早是在1995年被发现的,当时昌江七叉镇保由村的村民在抓蝙蝠时发现了它。1998年,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昌江县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经过调查,初步确定该洞为一处动物化石地点,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当时只是采集部分标本,没有进行深度发掘。
据了解,去年,海南大广坝水电二期工程(灌区)工程开工建设,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大型基本建设事先必须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因此,大广坝二期工程负责人担心库区淹没区可能存在着历史文物,为了使文物免遭破坏,便主动邀请省文物部门到大广坝二期工程项目区域进行文物调查。
2006年5月,由省文体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昌江县博物馆联合组成大广坝二期工程文物调查考古队进驻坝区考古、勘查文物,重点是信冲洞遗址。

信冲洞遗址

将海南人类活动前推1
万多年
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大新告诉记者: “这之前,考古人员在对信冲洞遗址发掘时,发现一万年前的早期动物化石,这次为了把考古工作做好做细,省博物馆特别邀请国内研究旧石器的权威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李超荣来海南指导参与这次文物调查和考古。”
文物调查考古队在昌化江支流南阳溪考古时,李超荣教授在位于南阳溪大桥下流左岸第二级阶地的黄色粘土中分别发现了3块旧石器。从出土物的堆积情况和文化遗物分析,李超荣初步认定两个石器地点均为旷野遗址,是人类临时活动的营地。
后经权威专家最终鉴定,这两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约2万多年。
李超荣教授向记者介绍,三亚落笔洞遗址是已知的海南岛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出土遗物和堆积物年代距今约1万年。这次昌化江旧石器时代文物的发现,填补了海南旧石器的空白,海南岛人类活动的历史将被前推1万多年。
作为第一个发现海南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学家,李教授还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2万多年前,在海南岛的南渡江和昌化江流域,生活着早期人类,他们居住在邻近河水、溪流边的阶地,结茅为庐,或居于洞穴中,呈群居分布,以防止野兽的侵袭。他们生活的地方阳光充足、有水、有野果,以打制的石器为生产工具,过着采集野果、捕渔、狩猎的生活。

40
万年前

海南岛与大陆相连
从各方面综合判断,海南存在着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活动的相关条件,海南2万年前有人类活动应不足为奇。省博物馆馆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丘刚认为,海南岛是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作用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大约500万年前,海南岛的框架才基本形成。40万年前时,海南岛还与大陆相连。由于构造运动频繁,海南岛南部到雷州半岛都有火山玄武岩喷发,堆积了厚厚的玄武岩层。
目前在海南岛上先后发现过剑龄象、豪猪、华南虎等来自内地的动物化石。此外,从山体走向上判断,海南岛与广东雷州一带的山体走向很同,地质特征相同,都属玄武岩,连火山爆发的区域也是和雷州半岛紧密相连,海南属于大陆型岛屿。在1万年前左右的大理冰川期,海平面上升后,海南岛才与内陆分离。
丘刚说,这次昌江地区巨猿、熊猫、猩猩、鬣狗、犀牛、獏、象、硕豪猪等化石的发现,证明在40万年前海南岛与大陆是连接,致使两广地区的动物通过琼州海峡陆桥抵达海南岛。
丘刚告诉记者,巨猿、熊猫和猩猩化石已得到专家进一步确定,证实五指山长臂猿系40万年前来自大陆,并与巨猿、猩猩生活在同一个生态圈内。此次发现也为探索台湾海峡的地史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古生物学依据。

化石及旧石器将成为

新博物馆“镇馆之宝”
此次发现的3件旧石器石制品和20多种动物化石,经过权威鉴定和文物定级后,它的去向引人注目。省博物馆馆长丘刚告诉记者,新建的海南省博物馆将于明年上半年落成。新馆落成对外开放后,新博物馆的各项安全设施经评估合格,这些珍贵的文物将成为新馆的“镇馆之宝”收藏,并向社会展出,让更多的人能目睹古人类的生产工具,感受海南悠久的人类活动历史。
“虽然两个地点的地层都出土了少量石制品,但对于文化的内涵和时代还需进一步的发掘来确定。”丘刚说,考古研究所将要对遗址进行发掘,科学采集测年和古环境的样品。为了寻找古人类在海南的活动踪迹,还将组成专家队伍在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三大河流进行广泛的史前考古调查。

考古背后故事

搭木梯钻山洞常受缺氧考验
虽然已经过去了1年多时间了,但回忆起考古期间发生的事情,这仍然让每个参与此次考古的工作人员记忆犹新。
“我们去年从5月份工作到6月份,吃住在距离考古现场15公里的小镇上,中间没有人回过家。”参与此次挖掘工作的省博物馆研究员郝思德介绍说,由于信冲洞化石地理环境比较特殊,给文物调查考古队考古带来不便。因为攀登洞口的崖路较陡,考古队为了方便攀登,用木条搭了6级木梯。为了保证考古队员的安全,特地在洞口前搭了20米的围栏,每位参与考古的人员都必须头戴安全帽。
“因为洞口比较潮湿和狭窄,洞高只有1米左右,这给考古工作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郝思德说,为了顺利完成考古任务,一般只能是一个人拿着照明灯,一个人进行洞内考古发掘,考古队队员一天工作六七个小时是经常的事情,加上考古工作正是夏天,蚊虫特别多。
“你们肯定想不到,最辛苦的是洞内严重缺氧,我们只能是一人一小时轮班。从洞内出来,呼吸都有些不好受。”现在,郝思德讲起这些已经有些轻描淡写了,但仍然不难看出,这些事是多么地令他难忘。
郝思德介绍,工作时最怕遇到下大雨,因为那样发掘工作就必须停止,虽然发掘工作停止了,他们仍会在室内进行考古分析,一刻都不能松懈。
据了解,今天,考古队再赴昌江信冲洞考古遗址,继续进行考古发掘。(吴雅菁 尹月坪)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