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敦煌”地名之意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经常听到一些参观者问:“敦煌”是什么意思?此地为何叫“敦煌”? 
  自古以来,我国的地名就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关心某个地名,也就是关心这个地方的文化内涵。
  汉语“敦煌”一词,始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关于“敦煌”二字的解释,学者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敦煌可能是月氏族的译音;也有人认为敦煌可能是在《山海经》中被译为“敦薨”的吐火罗人,敦煌以前可能就叫“敦薨”;也有学者根据“祁连”是匈奴语中“天”的译音,便判断与“祁连”相提并用的“敦煌”也应该是少数民族语,等等,众说纷纭。
  虽然“敦煌”一名的最早来源尚难确定,但是它在自汉至今两千年间的意思却是非常清楚明了的。东汉应劭便曾毫不含糊地解释道:“敦,大也,煌,盛也。”该解释也得到人们的认可,如唐代李吉甫也说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认为这个地区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地区有很重要的作用,故名之曰敦煌。
  因此,尽管东汉应劭或唐代李吉甫的解释可能与敦煌的最初意思不同,但这些解释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现代学者们不该忽略的一个事实:东汉人和唐代人就是这样解释“敦煌”一词的。
  毫无疑问,在敦煌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中,人们提到敦煌时,大多和开发西部联系在一起,人们对“敦煌”一词的理解就是“大也”、“盛也”,就是开发、开拓,就是兴旺、发达。确切地说,就是“开放性”和“兼容性”,“敦,大也”即指其开放性;“煌,盛也”即指其兼容性。
  今天,当我们走进敦煌,在莫高窟现存的492个洞窟之间漫游巡礼,面对传承了1600多年的10多个朝代的3000多身塑像,4.5万多平方米壁画:或西域或中原,或瘦骨清像或丰满肥腴,不同的笔触,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教派,更有东、西文化的碰撞,南、北艺术的交融,五彩缤纷,绚丽多彩,面对如此等等,每一个巡礼者都会深深感受到敦煌艺术中所蕴含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我们应该考察“敦煌”一词最初的来源,但更应该重视“敦煌”一词在其辉煌的两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基本含义。
  品味敦煌,首先应从品味“敦煌”一词的含义开始。
    作者:胡同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