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老外看京剧就是图个热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事实上,很多老外看京剧,看的就是个热闹。70、80年代,中国有好几个京剧代表团访问过北非的阿尔及利亚,记者2002年时还碰上不少对当年演出津津乐道的当地人。记者看过一份保存下来的节目表,四个折子戏分别是《三岔口》、《闹天宫》、《打渔杀家》和《艳阳楼》,几乎清一色的武打戏。道理很简单,打出手、翻跟头这些武打技巧无需语言便可看懂,又刺激、又热闹,在异国他乡的舞台效果,当然远胜过坐下就唱,一唱半小时的文戏。


  不过总是打来打去也未必讨他们喜欢,那位保存节目单的老工程师就坦言,他仅是出于礼貌才未半途离场,因为“太单调,看一会儿就腻”;另一位朋友更曾出人意料地声称,他喜欢听京剧的唱,追问之下才得知,他访问中国时看过一出文戏,里面有个“头上插羽毛的年轻人”(大约是《白门楼》里的吕布),“唱得好极了”,因为作为男人,居然“比唱咏叹调的女高音调门还高”。说穿了,“隔文化”如隔山,除了个别中国通,大多数外国人听的看的,都是“新鲜”二字,不论喜欢武还是喜欢文,都不例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在他的著作《在同一世界》中提到,京剧英译为“北京歌剧”(Peking Opera),使外国人误认为是北京(演出)的《茶花女》《卡门》那类的歌剧,就不一定会以强烈的好奇心去观赏了。而以京剧和西方歌剧特色差异之大,绝不可在概念上有所混淆。京剧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就应当用京剧的音译“Jingju”,正像日本的“歌舞伎”,按日语发音,译为“Kabuki”一样。 

  文化符号,还没用好

  《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多少年来,中国功夫、中餐等这样一些传统的符号成了中国文化的代表者,这给中国文化在中国崛起的今天走向世界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解释工作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一位研究旅游业的日本学者告诉本报记者,在日本,很多人带便当,都很喜欢麻婆豆腐这道菜,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道菜的家乡是中国四川,如果他们知道,他们很可能会想来中国看看,品尝一下正宗的麻婆豆腐。他感叹说,这件小事说明了中国还没有利用好自己的文化资源。在美国传授中国武术的王先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自己班上的美国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哈佛、耶鲁等名校,他们不仅学习武术招式,还要不断探究一招一式后面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这时候如果教师对中华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就无法吸引这些好学的洋人弟子。

  二是仅仅依靠这些传统符号,很难准确、全面地传播中国文化,更无法体现中国现代文化。我们可以让老外醉心于中国功夫、中国餐、大红灯笼等这样一些传统的符号,但世界面对的毕竟是一个现代的中国,我们怎样才能创造出能够展现现代中国的新的文化符号,才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