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莫言称写作痛苦不应被夸大:不至于撞墙抑郁吃药(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这两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获奖第二天,他在自己的故乡高密接受采访时,身穿白色休闲西装,以一如既往的冷静和淡然面对媒体的喧嚣与热情。一开始,他便谦虚地调侃了自己与过往获奖者相比尚算年轻的岁数,面对各界媒体随即而来的热捧,莫言立马泼了一瓢冷水:“‘莫言热’赶紧过去吧,你们记者也是明天回去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笑)。”莫言一再感慨自己的幸运,同时也表示是自己作品中的文学素质最终打动了评委,“这毕竟是文学奖,一定是要回归作品本身的力量”。
一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都是中国人的一个情结。虽然我们曾经有过鲁迅、梁启超、胡适、老舍、沈从文被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重量级传闻”,但直到2012年的10月11日,这个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才终于变成现实。目前“莫言热”席卷中国文坛内外,跟莫言有关的一切都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莫言和张艺谋、姜文的早期光膀子合照被翻出,莫言冷僻的第一部话剧被提起,莫言亲笔签名的作品被晒在微博上,据说莫言文学纪念馆也要重建,毫无疑问莫言的所有作品也将重印……在众多爆料式消费和娱乐化解读的背后,对于莫言作品真正的文学价值,似乎被不少人所忽略。
当然,严肃的讨论正在继续。比如,回到文学作品本身,在可能获得诺奖青睐的一流中国作家中,“为什么最后获奖的是莫言?”针对这样的疑问,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研究莫言作品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和《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等,探讨莫言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莫言热”可能带来的文学热。
获奖
他沿袭了自身民族的文学传统
随着奖项的出炉,人们从诺贝尔官方新闻的简评中看到瑞典学院对莫言文学成就的概述:“莫言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英语单词是Magical Realism,瑞典文学院的使用却是Hallucinatory(迷幻、幻想现实主义)。
有人认为,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和“高密乡”受到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影响,是他们的学生。对此,张清华教授这样认为:“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很大的问题,魔幻现实主义、迷幻现实主义等等这些说法只是一种形容。事实上,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是非常正面的。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前期,最先深入中国作家心灵的就是魔幻现实主义。”
张清华还认为,中国的文学本身就有着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六朝的志怪小说、唐朝的传奇、明清的笔记小说就是这种文学风格的源头。“中国小说自古以来就魔幻地写神写鬼,但同时也非常深刻地针砭现实。我们甚至可以说,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也曾受到中国小说的影响,博尔赫斯关注过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并为其阿根廷译本作序。莫言的小说虽然借鉴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但最本色的还是沿袭了自身民族的传统。”
还有人认为,莫言这次之所以获奖,一个很大原因是他的作品在翻译上的优势。莫言的《生死疲劳》等小说的瑞典版,由瑞典翻译家陈安娜翻译,据称译本相当优秀。甚至有人称,没有陈安娜的翻译就没有莫言的诺奖。对于这样的赞誉,陈安娜也有所耳闻,然而她在微博上解释说:“请注意: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研究一个作家的时候,会收集各种译本。他们看的不光是我翻译的莫言的作品,还有德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等。他们看了这些不同的版本以后才会开始讨论。所以不能说没有我的翻译莫言就不会获奖。”
对于莫言小说在翻译上的成功,张清华和施战军都认为,这和原著文本自身的生命力密切相关。虽然翻译本身难免会减损原文本中的信息,但是只要文本本身是强大的,就不会影响它在国际上的传播。“中国作家只需要专注写作,让作品足够出色,国外的翻译就会‘下自成蹊’。”张清华教授如是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